童年为何会消逝?“儿童为何会出现?”
可能你会觉得这大概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学究该研究的问题,虽然尼尔波茨曼如果活到现在,却是该是白发苍苍了,但打趣归打趣,不得不说这却真的该引起我们社会和文化的关注了。
《童年的消逝》读之初,我就在想可能尼尔波茨曼要论证的无非就是“电视”的影响造就了童年时期的孩子们不会思考,以至于童年要名存实亡,但全本读完却不免觉得自己也陷入了一种“成人化的儿童”的视角。
成人和儿童的区别是什么?是不是你也从未思索过,一般看来,除了年龄和身体上的差异,可能最明显的还在于智力认知上的差别以及对部分文化秘密的独享和控制。
作者首先带我们探究了下童年产生的历史,这里说的童年显然并不是我们熟知的以生物学(年龄)的角度去定义的童年,在印刷术和电视等多重传播媒介兴起的大背景之下,我理解其指的更多的是社会学范畴的童年。
在欧美中世纪里是没有“童年”的,那时候我们以为的“儿童”更多的是被当成微型成人,儿童和成年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他们同生活在一个口语沟通的世界,没有分离机制,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甚至羞耻观念的,很多家庭大多数时候对这些微型成人甚至鲜有情感寄托。
但随着印刷术带来传播媒介的变化,随着宗教们或守成或革新的不同,教育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了。各类学校破土而生,加之与认知鸿沟上带来的差距,最终无可避免的导致了童年的诞生,从这时起,“童年”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出现。
那时的童年是以学习阅读开始的,随后在自我管控、行为礼仪、思想深度广度上逐渐和成年分离出不同的赛道。再之后,电报电视产生,图像新闻和电视娱乐节目的不断涌现,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潘多拉魔盒,童年迈入了消逝的开端,原因大概于:电视制造出的娱乐节目的接受水平无差异化呈现(据说,一般的电视节目只需要12岁左右的智商,电视的本质似乎在于使智力趋向单一化)、电子媒介肆无忌惮的揭示一切文化秘密……童年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就这样消失了。
角色转换到现在,想想家里开着的电视前,三岁女儿和三十多岁的爸爸在看同一部动画片、想想对于你不知道的神话故事禁忌,四岁儿子可以给你娓娓道来(忽略这个年龄的词不达意和语法错误)……面对这些,你是否会觉得恐慌,在这些上来看,我们这些成人和孩童又有何不同?童年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人化了……
更有意思的是,面临着不断“成人化的儿童”,“儿童化的成人”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过去被认作是儿童的服装,现在已经基本上杳无踪影了,12岁的男孩儿现在穿着三件套的西服套装去参加生日聚会,而60岁的男人则穿牛仔服去参加生日聚会,11岁的女孩穿高跟鞋,而过去标志着年轻人随意性和活泼好动的运动鞋,现在也成为了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新宠,更有成年妇女穿着小白袜子和仿儿童式的方口系带鞋,如此重重,你放眼四周是不是随处可见,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
更夸张的是,儿童的游戏也已经成为成人热切关心的事情,它已经不单纯是儿童的游戏了,它变得非常职业化,正如青年职业网球锦标赛之类,根本已经是一个脱离了童年的成人世界的游戏。
引用《消逝的童年》里的文字:“当服装、趣味、习惯等越来越趋于相同时,扎根于社会等级观念的礼仪和礼仪的意义也相应的下降了,真的可以说,在目前的请这种情况下,成人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威和光环,尊敬年长者的想法变得荒谬可笑了,人们普遍漠视公共集会的规则和仪式,很明显的现在“谢谢”和“请”也越来越少听见了”,以上重重,看着文字在眼前浮现,见着事情一幕幕在如今的社会中发生,真的是让人震惊极了。
毫不夸张的说,读完《童年的消逝》,我的悲哀感是大过于震惊的。童年的消逝与否,现在大概率已经不再会有人长篇大论地谈起及研究了,但正是如此,是不是更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时代在变,媒介在变,生活方式在变,思想也同步在变,本应是高度文明发现的时代,为何像是禁声了…难道真如赫胥黎的预言,娱乐至死的时代已俨然发生在了我们身边,而我们的社会观察者,社会思索着又在何处呢?
本篇读到最后比较庆幸的是,目前确有一些家长在公然对抗这个时代媒介带来的冲击和指令,在坚定不移的帮助孩子拥有一个童年,他们坚守的童年将会替这个时代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于自身,我仅希望对所有对此有过关注的人,不要断了反思与探究,也许某一天,你们就是那完成崇高使命的参与和见证者。
“识字的头脑为识字文化播下了毁灭的种子,因为识字的头脑创造了新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又使识字文化所依赖的“传统的技能”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