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初读了美国学界“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一则关于作者夫妇教育他们孩子,并使孩子逐渐走向成功的例子很是吸引我。柯维博士谈到:他们有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差,有时甚至看不懂试卷上的问题。在日常与同学交往中也不是很成熟,经常弄得周围的人很尴尬。他又瘦又小,动作也不协调。打棒球时,他往往在投手投球之前就挥动了球棒,遭致了很多嘲笑。
当时柯维博士和他的妻子认为:他们要做完美的父母,于是尝试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孩子自信心,和很多父母一样,他们经常会说:“加油,孩子,你能办得到!我们知道你行!”只要孩子稍有进步,他们就使劲夸,试图以此增强他的自信。
他们一直在努力,但是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孩子的进步依然不见长,同样引发了很多嘲笑。而这时的孩子在这些外界的刺激下也变得更加狂躁和愤怒起来,在对待学棒球这件事上,他很愤怒地说:“我永远也学不好,我根本就不喜欢棒球。”
似乎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无功,最后他和妻子选择暂时放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鼓励,为何没有激发孩子,反而让他更自卑,更敏感?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这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能力和天赋是固定不变的,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而你要努力,所以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所以,他有点抵制努力,父母越是鼓励,就越发激起他的自卑心,自觉给自己贴上了否定的标签。他在内心深处其实早已给自己下了定义,所以他才会说:“我永远也学不好棒球。”
那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最近,我也在看《终身成长》这本书,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女士所写。书中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固定的,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也能成功,他们厌恶努力,因为这样会使他们看起来不够聪明。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通过努力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喜欢努力,会通过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原本不可能做到的事。在不断突破自己这条路上,他们可谓是不知疲倦。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聪明并不是当下的完美,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和努力有关。
德韦克女士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天赋和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成功,往往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作为父母,理应树立起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并且要把这种思维模式内化于日常的生活中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们意识到,天赋与才能是会变的,尽管我现在看起来不是很聪明,学习起来很吃力,但是这只是当下我的状态,未来我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
就像柯维博士和他的妻子,他们最后确实改变了思维模式,他们不再设法去改变孩子,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转而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去欣赏他的优点,相信这个孩子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不用想,后来他们的孩子也确实很优秀。
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首先一定要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让其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义,天赋需要后天努力的支撑。不要像固定型思维者一样,认为努力是一件坏事情,不管任何时候,父母一定要传递这样的信息:未来的你,一定会比现在的你更聪明,更优秀。永远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怕被贴上否定的标签。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要拥有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要知道,一切皆有可能,不断学习,才能迎来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