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大学中庸〉》读书笔记1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开篇是“三纲八目”,这句话讲的是“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所以要明明德,不假外求,向自己学习,要时刻擦亮自己。

正如六祖慧能那个偈子所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朱熹说:“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这里“因其所发”的“发”字大有讲究。发,就是其发端处,就是孟子的四端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止于至善,就是中庸。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处地走在正中间;庸,是永恒不变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中庸不可能达到,但可以无限趋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