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组织心理学家Adam Grant在他名为《原创型思考者的几个惊人习惯》的TED演讲中,讲述了他与团队研究得出的拖延症与创造力的关系。而他自己是“提早症患者”——就是那种会在截止日期前很长时间就完成任务的人(qi)才(pa),无论是打游戏还是写论文。
他的一位学生曾告诉他:“我在拖延的时候,想到了最有创造力的点子。”这引发了他对二者关系研究的欲望,在完成试验以后,他开始写一本关于原创者的书。在写到有关拖延症的章节时,他甚至还专门列了一份“如何拖延”的步骤清单(笑cry)。
在演讲中,Adam分享了他所总结出的原创者的三个特征:中度拖延,去粗取精,不畏疑惧。
一、动手快而完成慢
如上图所示,Adam讲道,像他自己这样拿到任务就第一时间匆匆完成的“提早者”创造力并不是很高,而相反,那些重度拖延者(如右侧的小猴)因为拖到太晚时间来不及,只能应付了事,创造力也较弱。他在中间箭头位置给出了一个分类叫“中度拖延者”,也就是他所称的“原创者”。
左右两种情况的弱点都是比较明显的,要么思考时间太少不足以激发创造力,要么行动时间太少不足以使用创造力。Adam提到的一个游戏很值得借鉴。他要求受试者进行一些商业设计,然后让一组马上做任务,另外两组则先玩5或10分钟的“扫雷”游戏再做任务。结果就是,中度拖延组的创造力要比另外两组人高出16%(虽然我很纳闷创造力这种东西怎样可以测量出高了16%)。
所以,拖延症和创造力联系的关键在于,如果头脑中没有任务,只是玩游戏的话,是不会提升创造力的;但先领了任务,再去玩游戏,在游戏的同时关于任务的思维仍在大脑后台运行,这样才会产生新想法。这有点跨界灵感的意思,比如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常在拉小提琴的同时思考科学问题,并经常从中收获至关重要的灵感(也许凭普通人的修为很难做到这一点)。
但这一点仍对我们开发创意很有借鉴意义,它给了我们很好的理由去放松或娱乐,前提是——先给大脑领个任务。
二、去粗取精
Adam把创造过程分了以上六个步骤,说其中最要命的就是“3”到“4”,到“(我的想法)真是垃圾”一般没什么问题,还可以继续寻找更好的点子;而一旦变成“我真垃圾”,可能就会让创意就此止步了。
这也就是常说的,要“对事不对人”。那些能够成为原创者的人才在还没能成功时,正是把精力集中于“我的想法很垃圾”,而不是“我这个人根本不行”。无需多说,除了极少数像瓦格纳这样的天才之外,像贝多芬、巴赫这样的音乐大师都是因为音乐创作基数够大,才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传世之作的。
所以,在进展不如意,灵感不充分的时候可以把眼下的馊点子都想象成垫脚砖,必须垫到足够高才能看见宫殿的辉煌。简书达人尹沽城也说过:“每个人写得好之前都是要写几吨垃圾出来的。”所以,垃圾还没凑够呢,就不要感叹什么怀才不遇了。
三、不畏疑惧
我们看见创业成功的人,经常感叹他们自带光环,就是做生意的料等等。其实,原创者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满心疑惧。只不过,疑惧是大多数人行动的终点,却是他们行动的起点。因为比起害怕失败,他们更害怕自己从未尝试。
所以,当心里充满疑惧时,该做的事情不是前思后想犹豫不定,更不是果断放弃,而是去行动,哪怕明知要失败也要坚持的行动。
或者,实在害怕的话,带着行动的念头先去打一会游戏。也是可以的。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第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