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1988年湖南的一个农村,突然想起这三十年农村的发展变迁来,这是我们一个村的缩影,也是时代的缩影。我最早的记忆从1994年开始。
1994年,我6岁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全村只有一部电视,那是大伯家的14寸的小黑白电视,每天到了晚上7点,大伯家就像电影院一样,全村的人都去看电视。记得第一部看的电视叫,梅花三弄,虽然不懂剧情,但是歌的曲调我记住了。那是我记得第一首曲子。
1995年,我不知道哪里知道的牧羊曲,脑海里一直回想一副烟雨蒙蒙的放牛在田野的画面,还有几科盛开的桃花。
1995年,母亲请村里的叔公吃了个饭,就把我送去学校了,稀里糊涂就上了一年级,他是村里唯一的老师。我也上课村里的学校,一共是30人不到。两个教室。没有座椅,上课的时候,要自己扛个板凳去学,坐。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另一个班四五六年级。
1996年,我家开始建房子,把之前住的老房子拆了。老房子是上白百年的青砖黑娃老房子,上下两厅,中庭有雨庭,石头做的门槛,有屋檐,有角,房梁上有雕刻。有两百年的历史了。
1996年,我开始上小学二年级,妈妈把我送去外婆家,因为家里上学条件不好。外婆家的学校也只有一到四年级,一二年级一个班,三四年级一个班。
在外婆家也才知道电的存在。过年回家发现村里多了几部电视,每个几天,乡亲们扛着几十斤的电瓶去镇上充电。
1997年,我开始上二年级了,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情。
1,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逝世了,打开电视,连续播放了三天,电视都是这件事情。老师没在课堂上说,也没做什么,没印象。
2香港回归了,电视上全是交接仪式的画面,记得当时外公订了报纸。报纸上的头版画面。和电视上的一样。至今在脑海里没忘记。
3村里开始通电了,终于告别了煤油灯的时代。告别了黑暗。有了电,村里似乎变了,似乎没变。没电的时代,到了晚上,大家去某家家里看电视,很热闹。或者去邻居,乡亲们家里串门,夏天一起在出口乘凉,那时候各家走的亲近。有点以后,基本就不怎么出门了。在家看电视了。
1998年,我和弟弟跟着舅舅去了隔壁镇读四年级,那是一个偏远的瑶族乡,不过比起我们村里,教育和各方面的条件好了很多。这一年,98年洪水,全国抗洪抢险,报纸,电视上和热闹。这一年,在舅舅的同事,刘老师家里,第一次看到了彩电。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看录像香港电影了。也知道很多台。而在村里,只有湖南台和中央电视台,黑白电视。
也在这一年,我妈妈从山上摔了下来,把脊椎摔断了,打了钢钉,固定,以至于很多年都是痛的。至今脊椎变形的,干不了重活。这也是她终身遗憾,我没陪她经历一切,我父亲没保护好她。
1999年,我去到了镇上读书,远离村里五公里外的镇上小学,开始了寄宿生活。周日带米去学校食堂蒸饭吃,菜就是从家里带,吃一周。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一个宿舍住30个人,而那时候,我们都是12岁以下的孩子。我和弟弟,表弟,睡一张床。
这一年,澳门回归了。
2000年,第一个本命龙年千禧年。千禧年,我们村上的小学关闭了。村里的孩子只能走3公立去隔壁村上小学。因为山路,只能走路,下雨天全是黄泥,全村没有一辆摩托车。连骑自行车都不方便。于是,这一年开始,村里人陆陆续续到镇上租房子,买房子,给老人来陪孩子读书。
从这一年开始,村里的人逐渐搬迁出来,变成空心村。
2001年,我没考上初中,复读了一个六年级。因此,我比同龄人大了一岁。晚了一年。住了两年的学校宿舍,妈妈联系了镇上的亲戚,我住到了远方姨妈的家里。开始了走读生活。
2002年,我上了初一中,还是没考上镇上初中,只能去差一点乡里的初中去读书。还是妈妈找了校长的关系,才让我去了镇上的村中读书。这一年,我村初一,班上98个同学,有几个班,100多个学生,挤满了教室。
这一年,父亲开始去广东打工,终于不在老家种田了。在家种田,很穷,一年下来还不够学费,出卖了体力,都是辛苦钱,父亲留下10亩的稻谷,我们收,烤烟我们摘卖,两个母猪,20个小猪仔,全是我们处理。
2003年,初二乡里的两所初中关闭,乡里的学生合并到镇中来。一年下来,走了几个,来了几个,班级的学生保持在90多个人。
2004年,初三。中考,依然考的不怎么样,也上不了高中。恰好,我们学校开始招高中了。我们是第二届。第一届,两个班,一个文科,一个理科。高中老师水平也不高,都是初中上来的。
2005年,我上了学校的高中,成为我们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二届高中生。当时有四个班,暑假提前批上课。
2006年,四个高中班,变成了三个班,少了一个班。我在成长,也在改变。
2007年,高三,只剩下两个班了,平时满满的教学楼,开始有空教室的出现。这是学校的转折点。我在初中三年,是学校兴盛的三年,我读高中的三年,是学校赚衰的过程。
2008年,去了长沙,开始了大学生活。青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