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一切都静下来的时候,一切本自安宁,没有任何东西和挂碍留存心中,心中空空如也,世界也空空如也——而这,正是所有一切的“基态”。
在“基态”中,既涵括了一切,又空明寂静,自在而圆满。
修行,不过就是在一切境遇中训练自己的心回到基态中,任凭万象纷繁,仍如镜花水月—— 一切变化,从基态开始,到基态结束,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心随万象而转,则造作无尽,烦恼无尽,心于基态中禅定,则任凭世界变化,如观风景。
2
所有的佛家经典凝结成一句话,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有此四句,已然足够。
3
妄想、分别、执著,是无明的根本。
因为无明,所以才会被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所欺骗、奴役,进而生出贪嗔痴慢疑,烦恼无尽。
破除无明,只需要深入体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够了。
道理不难明白,只是一到具体的事情,就太容易忘记了。
所以,需要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来修改观念、思想和行为。
4
法身,亦可理解为以法为身。以法为身,则无咎。
5
真正的空性与觉性是无别的,但在人的认知中却可能产生差别,这是由习惯性的分别心造成的。
如果偏执于空性,这时就需要用觉性的开示来纠正偏差。
觉,既是觉性,也是觉悟,也是觉醒,也是觉而不迷,其中的核心就是对空性与觉性正确无偏的了悟。
6
悲心,是一种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众生求安乐的无我之心,在这种心境下引导其深入观照和体悟心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是非常顺畅的。
对于真正具有悲心的人,引导其了悟空性并不是一件难事。总是执着于自我的人,引导其了悟空性则比较难,因为很难放下“我”。
虔心,则是一种对追求真理的至诚之心。
没有这种至诚之心,总是放不下自己的观念,就很难了悟空性。
了悟了空性,则虔心更加坚定,悲心更加广阔。
7
本质上,所有的烦恼,都是作茧自缚。
只要能够通过善巧的方法引导其看清这一点,就能放下了。
8
心,真的是非常神奇,可以创造一切,但也最容易被现象所迷。
能始终清醒地安住在超越的觉照中,甚难甚难。
唯有时时刻刻训练觉照,借一切境炼心。
9
情伤,最难平复。
越是高级知识分子,越难以走出这样的困境。
这需要放空自己,接纳一种全新的思想、观点。
可以先倾听。倾听中不做任何评判。
等对方倾诉的差不多了,再引导对方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过往的经历。
10
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信任一个人,那么不管问多少人,获得多少答案,也还是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问题。
我执的破除,对于有的人来说需要很久很久。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除非他真的遇到了愿意彻底臣服的老师。
11
智慧有个特性,一旦被打开,就不会再被关上。
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还是整个宇宙。
即使会被隐藏很长时间,也终究会重新绽放。
因为,它符合生命内在发展的需要。
12
心象,是命运的密码,是生命的密码,是道的密码。
视角,心象,自新,构成非常立体的生命宇宙体系。
任何单独一个都可以达到超越,组合起来更宏阔。
13
田园生活,其实不过是借助环境换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
再美的环境,时间长了也就平淡了。心境最重要。
14
本性是道,德性也是道,发现本性即是见道,这需要闻道,悟道,修道。
而这些非理论思考所能完成,需要实修训练,需要在身心静定的状态下向着自己的内在深入观照,深入体悟。
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训练方法(关于本性、德性、良知等)。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体系和训练方法,长期实践,变成自己的生命程序。
这些问题会在深入的实践和体悟中慢慢清晰。
15
修行,就是从一块混着很多杂质的铁块经过千锤百炼变成金刚宝剑的过程。
只是,修行不仅要百炼成钢,还要金刚剑化为绕指柔。
只要心中的方向不变,不管什么样的过程都是锤炼的过程,接纳并享受这个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