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读过蔡澜一些书,都是茶余饭后的阅读,因为读起来很轻松,所以读的随意。而《活过》是因为阅读营里共读的书,所以认认真真的读完了。
《活过》这本书应该是蔡澜的一本自传吧。阅读这本书,总会被他的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打动。当下的人常常会被焦虑与功力裹挟着, 展开这本《活着》会让人重新打开审视生活的大门 。
一、蔡澜的生活哲学:简素与本真的交织
翻开《活过》,蔡澜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他不在意物质的繁奢,却对生活中的小确幸极为珍视。比如他提及在街边小店品尝一碗普通的汤面,那简单的味道却能让他满心欢喜。他钟情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写作、美食、旅行,每一样都被他倾注全身心的热情,且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左右。这种简素而本真的生活哲学,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反观当下年轻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奔波于各种加班与应酬之间,被房贷、车贷等物质压力紧紧捆绑,失去了对生活原本面目的探寻。
二、对比中的反思:挣脱束缚,回归本真
蔡澜的生活方式与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形成强烈反差。年轻人往往被社会的评价体系所绑架,一心追逐高收入、高地位,却忽略了生活中最纯粹的快乐。而蔡澜则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对比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在追逐物质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我们是否可以像蔡澜那样,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去追寻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例如,蔡澜会因为对美食的热爱,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探寻新的美味,而年轻人可能因为担心影响工作进度而放弃这样的机会。
三、汲取力量:在喧嚣中构筑心灵的栖息地
从蔡澜的《活过》中,我们可以汲取到重塑生活的力量。我们可以尝试放慢脚步,去发现身边被忽略的美好,像蔡澜那样用心去感受美食、旅行带来的愉悦。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中,不再被功利驱使,而是让内心的本真占据主导。当我们学会像蔡澜一样对待生活,就能在喧嚣的尘世中构筑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栖息地,让心灵不再漂泊,真正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蔡澜的《活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生活的全新视角,通过与当代年轻人生活状态的对比,让我们明晰了在繁杂世界中保持本真的重要性。
这本书“邵氏”和“定居香港”两章几乎完全摘录自《在邵逸夫身边的那些年》,以前读过,并不全,此次细读,有趣的地方还是挺多。对于蔡澜敬佩他的处事的圆滑,也更敬佩他一直不辍笔耕。
吃喝玩乐的一生也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