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颠覆,没那么简单
互联网接入中国20年,互联网经济已经是风生水起。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国占据四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远超欧洲、日本。而互联网企业也由第一代演进到更垂直更落地更具有资本扩张意识的第二代,在产业介入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形成了信息服务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网络游戏产业、信息服务产业、新兴传媒产业等技术创意型产业,以及立足在地生活服务的O2O模式。
不过,2015年,风向似乎一夜改变。资本寒冬骤然来袭,纯线上和O2O行业转眼尸横遍野,生鲜、外卖、洗车、家教……多个O2O领域,都出现了大批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裁员、倒闭的案例。资本寒冬看起来真的是个很可怕的事儿。不过,把问题归咎于外界因素,向来都是最轻松也是最不顶事的一种检讨方法。
假设股灾引爆的寒冬不来,这些阵亡的O2O真就能一路活蹦乱跳下去吗?或者说,这次破掉的,到底是O2O还是O2O的泡沫?
由于创新门槛低、行业关注度高,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明显呈现波次状态,这已经得到多次验证。例如之前的千团大战,团购新玩法诞生之后,连创业者带投资人一股脑拥进去,泡沫四起,但是玩儿的人太多相互倾轧导致泡沫迅速破裂,资本抽身,大批竞争者窒息死亡。但是,团购这一模式至今仍在广泛运用,美团至今还在活蹦乱跳。在我看来,O2O的批量死亡,实际上是一个市场荡去泡沫的动作,同时,也为草莽互联网经济的2.0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
毫无疑问,互联网经济的起步是相当原生态的,甚至可以类比成结绳记事的人类文明早期。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繁衍和扩张是集体无意识地完成了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讲求行动力、野蛮生长、圈地占山,是保证人口活下来多起来的唯一考量,这同样也是互联网经济1.0时代的行为逻辑。
互联网世界一片空白,太沉重的线下产业也拱不动,就立足资讯整合发布、小商品、线上社区这些足够轻、足够短、足够糙的纯线上或大规模标准化轻工产业,拉人、抢入口、圈流量。在孙子兵法中,这样的地形属于通地,占领难度小、成本低,而且四通八达辐射力强,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于什么生态圈之类的,那是初步成功之后的事儿,对丛林阶段来说太过文艺的东西,也就是说说,谁当真谁傻。
互联网经济2.0时代,各大冲积平原名花有主,而且早已占据要津兵强马壮,剩下的只能上山钻林拼垂直领域新品类,或者直接面对传统产业控制的村镇强攻硬取,依靠的是所谓的降维打击。至于战术,很简单,以免费或烧钱补贴圈用户造流量培养行为习惯,再从高频低价带入低频高价追求变现,最终占据细分品类的老大,这个山头就归我啦,据说一座山连矿藏带林子带小流域带动物种群啥的划拉到一块儿也有几千几百亿的资本运作的想象空间。山大王太难听,独角兽啥的多洋气。
这个套路好不好?在一定阶段,当然好,不是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嘛。问题是,每一种战略战术都有它的适用阶段。旧石器时代可以这么玩儿,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适宜的生存空间有限而部落与日俱增,再走野蛮生长的独霸路径,必然导致冲突四起而人口衰减严重。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