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格非作品)
作者:格非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1-01
ISBN:9787575302951
品牌方: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阳明学说
- 《金瓶梅》与阳明学说处于同一个时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这个时代的现实状况的混乱、矛盾乃至巨大变革做出了反应。
阳明学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行合一说、良知说以及无善无恶论。
二、知行合一说
王阳明看到了朱子学式的理观(君臣上下一元化的‘一’之定理)已无法充分应对当时的乡村内外的各种矛盾,在这种现实认识的基础上,他针对各种矛盾具体探索能适应现状的秩序伦理(事上磨炼),并且,他还把这种伦理判断的实施全权委托给了实际面对这些矛盾的现场当事人。
也就是说,王阳明提出“临事”的重要性——“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
因而强调“事上磨炼”—喜怒哀乐,富贵贫贱,患难生死,皆是事,而“事变亦只在人情里”
而“临事”必须以“事变”为要——事变之亟,舜可以不告而娶,武王可以不葬而兴师。
三、良知说
- 其次,在朱子学的框架下,依靠士大夫的道德完善,自上而下地感化民众,被认为是维持乡村秩序的关键所在。
而王阳明摆脱了这种格物穷理式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将道德的承担者从官僚士大夫扩大至地主、市井商人、农民和工匠。所谓人人可以致身尧舜,“满街皆圣人”。
心即理,良知即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这样的表述,无异于唤醒了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意识,并由此开辟出使“理”相对化的道路。
四、无善无恶论
- 最后,破除理障,强调“无善无恶”以及“吾心之是非”,排斥了“理”的既成规定性,并把现实关系纳入“心即理”的认识模式中,由此,欲望进入理的内涵之中的路径也被打通了。
五、扬弃
- 应当说,阳明学对朱子学有因有革,有承续也有扬弃。
最重要的是,王阳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朱子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理、气关系上,主张理、气一元;在性、理关系方面,主张心即理,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在对善恶是非的判断上,改“迁善去恶”为“无善无恶”,善恶为一物,善恶皆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