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航行了五十三个小时后,航天飞机被月球引力捕获,进入月球轨道做绕月飞行。
从高空俯瞰,月面上矗立着十多个犹如烟囱一样的建筑,这些烟囱有一些是进入月球基地的入口,有一些则是发射井。与最初人类建立月球基地时候的不同,现在的月球基地大多数位于月球的地下。
月球表面的环境恶劣,因为没有大气和磁场,太空辐射会直接作用于月球表面。月球的一个昼夜有29天,白天气温最高温度可以到120℃以上,夜里气温降到-180℃以下。三百度的昼夜温差和强太空辐射作用,这样的环境很难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建造的月球地面基地需要特殊的抗高温、高寒和辐射的材料,其高昂的成本导致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使用。
在最初的基地建立完善后,人类就开始谋求向着月球地下发展。这些烟囱其实是地下基地留下做飞行器对接的接口,也是发射从月球返回飞行器的主要通道。不同口径的烟囱适合不同型号的航天器对接,也用于航天飞行器的发射。
随着航天飞机像月球靠近,月亮在大家的视线中逐渐放大。虽然从时间上进行了三个昼夜的飞行,但是最后一个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距离是漫长的。
距离地球越远,地球对太阳光的遮挡变弱了很多。旅途中没有遇到黑夜,只有蓝白色的地球在飞船后侧仓壁上展示,可以清晰看见地球的旋转,在旋转着远去和变小。
月亮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亮,田木看见一条围绕着月球的腰带。腰带的外表呈现出银色,这是一种太空建筑物常用的保护材料的颜色。
布拉迪老师道:“同学们,我们即将到达我们这次旅程的终点站——月球。”
舱内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孩子们按捺不住自己那激动的心情,他们是抵达月球最年轻的一批人,即将创造历史。
“同学们,我们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着陆过程需要进行两次轨道变动,大约需要持续十个小时,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人类的探月旅程。”布拉迪老师又开始授课,这次是讲述人类探月的旅程,此时的舱室处于全景模式。
“1959年1月4日,苏联的月球1号,从5995千米外掠过月球。”
“1966年2月4日,苏联的月球9号探测器,在月面的风暴洋实现软着陆。”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首次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布拉迪讲述着人类探月的艰辛历程,同时指向月球远方的地面。大家顺着老师指的方向看去,从这个高度看,在月球的表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点。
这时候布拉迪老师用激光笔笔在地面上画了一个圈,圈中了图像显示的点的部位。这个位置的影像就像注入了生命,从舱体地面上升起、放大,显示出一副立体的全息投影。这是一座纪念碑,设计是方尖碑的形状。
“这是登月纪念碑,设立在月球的静海区,九年前由太空国际设立,用于纪念人类登月七十周年,纪念碑上写着一句话。"
讲到这里的时候,布拉迪老师停顿了一下。现场的六名孩子齐声念出了那句人类登月的名言:“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布拉迪老师继续道:“纪念碑的碑座下用金刚玻璃将当年那个脚印给罩了起来,这个脚印将永远留在那里。”
在月球引力小,难以束缚住大气层。几乎没有空气,更不会有风,来自太阳的太阳风对月面的作用力微乎其微。几乎所有的月面痕迹都能长期保存,这也是这么多年过去登月脚印能保存完好的根本原因。
人类后续登月计划中有一项任务就是找到当年的脚印,将那个脚印保护起来。而这个任务是由六十年后再次登月的中国航天员完成的,那个金刚玻璃罩是中国的航天员放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