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这个词可以说是我们最为不待见的一个词,“倭寇”在历史上就是华夏的痛,如今还有很多人用“倭寇”代指东瀛人。
事实上“倭寇”主要指的也是古时的东瀛强盗,也就是在古时漂洋过海在华夏掠夺的那些东瀛蛮夷。
▲抗倭图卷局部1
“东瀛”这个词和“倭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前都是用“东瀛”来指称古时的日本(也曾有用扶桑的说法)。
那么几百年前的东瀛倭寇到底是啥模样呢?古人又为何不称日本人为“东瀛人”或者“扶桑人”而专门用“倭寇”这个词呢?
▲抗倭图卷局部2
在一幅近五百年前的古画中,就详细地将古代日本人画了出来,这幅古画揭开了古代日本人的真模样。
而为何古人称日本人为“倭寇”这个问题,专家表示只要看看这幅古画,就能明白为何古人会用“倭寇”这个词作为日本人的专用称呼了。这幅画名为《抗倭图卷图》。
▲抗倭图卷局部3
有意思的是这幅古画如今被日本视为至宝收藏在大学里,当然他们也有不少的科研团队和史学家一直在通过这幅画来研究自己的历史。这幅古画长约五米见方,是大明嘉靖朝名家所绘,原本为我国的艺术珍品。
这幅画如何流入东瀛被其收为己有咱们就在此不表,咱们也来研究下数百年前的日本人到底是个啥模样吧。
▲抗倭图卷局部4
因为此画为绢质长卷,所以我们就选取画中的多个局部来逐一介绍。图一画的是嘉靖年间浙省海岸某沿海重镇的城关,城门之上刻有“海防新堡”,可见这是一处海防要塞,一支明军正身披重甲列队出城备战。
不过这队明军即将要面对的并不是正规军,而是一群来自东瀛的“寇”——倭寇。
图二是先锋官骑马摔将士通过拱桥,前方有一持盾拿到的士卒开路,后面紧跟着扛着长矛和战旗的兵士。
再看图三,原来前方有村落正遭寇患,一群倭寇正在虏夺烧杀,这些倭寇身上只是简陋地裹着一块类似睡衣的布,光着腚子和脚丫典型的浪人模样,他们就是来自东瀛的贼寇。而嘉靖年间倭寇之患尤为严重。
图四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帮贼寇的模样,他们全部是秃头留须,看上去都是秃顶都老儿般模样,其实这些贼寇都是壮年大汉,秃头是因为他们有剃去头顶的习俗。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日本人还处于一种半“开化”的状态,说他们是蛮荒野人吧他们又知道要用块布遮一遮,说他们已经是文明善化的人吧,他们却活在靠野蛮掠夺为生的原始法则当中。
▲抗倭图卷局部7
图五中有了对东瀛贼寇的特写,可以看到这几个贼头数目的家伙长相的确有些“原始”,其中一个弯腰捡拾散落的财物,面上的表情真是让人想把他踹成肉饼。
通过这几个局部画面可以看出画中的日本人离文明尚有距离,尽管画中记录的历史距今也才不过五百年。
图六画的是沿岸的百姓在倭寇侵扰下惊恐奔逃,从他们如见鬼魅般的惶恐神情就可以看出,在他们眼中的日本人真是如恶鬼般恐怖——模样怪又丑本性还如兽!
图七画的是两只载满倭寇的船只准备登陆,由于当时的日本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因此他们的旗帜是五花八门花花绿绿,所配武器也主要是长矛和东洋尖刀,一般的喽啰都没有盔甲装备。
图八这个贼寇大概是个小头目,他身披护甲头戴盔帽正在指挥喽啰们登陆,不过这个小头目也同样是光着腚儿赤着脚板。
图九就是从“海防新堡”中出征的明军与倭寇进行海战的场景,明军无论在装备和船只方面都比原始的倭寇要强很多,但当时倭寇如同野兽般的死蛮战力也让明军吃了不少苦头。
这幅画中的倭寇自然就是古代日本人的真模样,不过,倭寇虽然是日本人(以海盗为主)但却并不代表当时所有的日本人都是这样的打扮,那时日本民间的人装扮是不同于倭寇的,但身材面貌大致就是如此。
再回到为何古人会将他们称为“倭寇”这个问题,请看图十左边:有一个倭寇爬上另外一个倭寇的肩膀瞭望,还用一根长矛作为支撑以防摔倒。
那么我们知道“倭”在汉语中代表“矮”,而“寇”就是贼人强盗之意,合起来就是“矮矮的贼盗”之意,通过图十可以得知,当时一支长矛长度近丈余(大约就是不到三米),这两个日本人加起来才差不多一支长矛的高度,也就是说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一米五不到。
还有专家通过对画中其他兵刃的长度比例推算,认为当时的日本人身高约在一米三上下,因此古人看到这群海盗如同矮人国来的凶寇恶贼,便给他们赐名为“倭寇”,真可谓形象贴切至极也!
(文: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