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参加现金流游戏,游戏结束后,跟小伙伴们聚餐,席间一个朋友对我说,你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还挺奇怪的,我挺了解自己的呀,来玩游戏的,就是提高财商,在生活中实现财务自由。可惜追问他并没有回答,这两天看 武志红 的心理学课程,有点明白了他说的不仅仅是游戏,而是自我认知。
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给自己贴了标签,而且是“负面”的标签,这其实是一种“负面”的自我预言:
一旦你说了某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说的这句话,而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着这句预言的方向推进,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比如“我可能不行,我不知道,没试过呢”。 最终不成功,他会说看吧:我说过肯定不行的,我是对的吧。
乐观的人,不是他的成功经验比失败经验少,而是他选择性关注成功经验。同样的,悲观的人,选择性关注是失败经验一样,这样他一想到这件事情,会有糟糕感受,久而久之,就会厌恶甚至逃避、不再去尝试,他的口头禅也就变成了“我不行”,而实际上只是他主动选择关注这些糟糕感受。
想要改变,只需要回想自己的成功体验,越具体越好。哪怕只有一次,那也是你曾经达到的高度。而你曾经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就是你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你期望自己是什么样子,就要给自己什么样的“预言”。
还比如“你这样做不对,肯定行不通,要这样这样”,“我都说过了多少遍,这样做就行了呀,怎么还是错了”,是不是听上去很耳熟 ,批评打压别人,其根本原因是这种自恋是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低级的自恋,会忍不住去压制别人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好的。
成熟的自恋,是鼓励他人,你好我也好。这也是笑来老师说的鼓励是刚需,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