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王先森吵架了,不是因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不是因为婚姻的第三者,不是因为可能会不睦的婆媳关系,而是因为爱和被爱。他因为“爱”对我发火,我因为“被他爱”而怒火中烧。这么说感觉有点故弄玄虚,起因其实非常简单:我感冒了,比较严重,白天他带我去打了针,晚上我依旧极度不舒服想早点休息,他躺在床上玩手机,我心生不快。第二天他本来是要去出差,早晨十点多才出发,完全可以睡个懒觉的。他执意起来送我,因晚上的不愉快还没有消除,我自然懒得理他。这时他从衣柜拿出我的长棉衣来叫我穿上,我已经穿好的裤子和那件棉衣一点都不搭,于是坚决不穿,又懒得和他解释。于是我们就僵持在卧室数十分钟,期间他拉着我的胳膊强迫我穿的时候,棉衣被撕了道口子。我愈发生气,走到门口穿鞋的时候他又跟出来非要给我围围巾,我穿的高领毛衣,哪需要围巾啊,又是一顿强迫和反抗。他送我到单位附近,执拗又要带我去打针,眼看上班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我早餐都没吃,我下车要去单位,他坚持要带我去打针,我试图挣脱他的手腕,他生气的用手推了我的头,我开始怒火中烧,想都没想就甩了他一个耳光。这可是我第一次打他。瞬间我俩都愣住了,僵在早晨的寒风中……最后的结局就是我上班迟到,感冒加重,他怀着郁闷的心情去出差……
事后,他说:我还不是因为爱你才那样啊,还不是希望你感冒能快点好才强迫你穿衣服啊。我问他:那结果呢?
其实这场矛盾完全可以避免。只要他是用关心的口吻而不是命令,抑或我稍加解释。我和王先森之间类似的情形并不罕见。我相信不光是我俩,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都是屡见不鲜的。我们都想获得更多的爱,我们也把更多的爱给我们所爱的人。我们也时常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我们的爱并不被对方所接受。然后,我们会心酸,会怀疑,一定是不爱了吧。
爸爸当着老师同学的面厉声斥责自己的孩子,不该对别的同学动手,尽管缘由是对方说“你爸爸是个窝囊废”;儿子埋怨母亲不穿他买的新鞋子,说和白浪费钱有什么区别,尽管妈妈其实是舍不得穿;王先森强迫我穿棉衣、打针,尽管我能自己照顾自己……
可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谁能说爸爸斥责孩子是因为不爱他,儿子抱怨母亲是不爱她,王先森之所以那样是因为不爱我?
可事情的结果是孩子以为爸爸是讨厌他的,从而变得更加叛逆,甚至和家人很少沟通。母亲以为自己真的浪费了儿子的钱,越发的小心翼翼,都不敢再和儿子谈起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和王先森冷战中,开始怀疑他的动机。另一边爸爸觉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儿子觉得母亲和自己有了隔阂,王先森觉得“关心竟是一种罪过”。
明明是出于爱,可最后的结果竟是两败俱伤。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我们经常这样弄巧成拙,让爱成为一种负担和罪过。这并不是“对方需要的只是一个橘子,而我给了他一筐苹果的”认知感的南辕北辙,仅仅是因为我们爱的方式欠妥当,我们一直都知道那个被我们爱的人需要的是什么,可是我们给予他们爱的方式伤害到了他们,这种伤害有时甚至超越了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爱意,从而酿成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的苦果。我们对待别人,大多时候都是彬彬有礼,我们有十足的耐心等待对方懂得我们的意图,我们大度的原谅那些不经意间伤害我们的人,我们忍让那些让我们难堪的家伙。可当对方是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的礼貌我们的耐心我们的大度,我们的那些让我们看起来柔软的东西统统会消失不见,我们用最粗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和爱,因为我们知道,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绝不会被看轻,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释放那些从别处带来的戾气,他们该理解的,我们想,“我做一切可都是为了你们”,我们越发的心安理得。可这样的爱,像是雷阵雨,夹杂着冰雹,让我们所爱的人猝不及防。我们忘了他们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他们在外遭受的种种也需要释放和抚平。
被爱,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幸福,因为爱该如春风细雨一般沁入,似冬日中的阳光一般温暖。爱他,就让你的爱如你期望的那样让他快乐,而不是成为孩子疏离的起因,成为爱人伤心的缘由,成为父母沉沉的负担。
不要再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请将柔软的一面给你所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