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门店在跟互联网的融合中,被盘剥的争议一直不断。实体门店也无可奈何。说无可奈何,是因为,大势难违。
第一,客观而言,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过度竞争,用户掌握了话语权,他们有选择权和定价权。(商家都羡慕发粮票布票的国营门市部时代。)
第二,实体行业扭转不了一些人不想出门吃饭购物的需求,懒人经济也是一种越发壮大的经济形式。
第三,互联网打破地域界限,让世界变平,也为很多行业引入了外地竞争者。本地门店一开始只跟周边两三公里的商家竞争,后来竞争范围放到了淘宝、京东、拼多多上,尤其是服装、护肤品、包包、家电等,标准化的日常生活用品就不用说了。
以上就是无法违抗的“势”。
现在能避开“势”,存活得好的实体,就是那些不会被互联网引入外来竞争的行业。比如,你不能去互联网上洗车、理发、按摩,你不能去互联网聚餐拼酒,不能看电影时顺带牵手逛个街,大叔大妈们买菜还是愿意亲自出门挑肥拣瘦。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能看出来,那些鼓吹自己是宅男宅女的人,往往是最不能宅的人。逛街才是对美好生活的真向往。
只有20%不到的商家,能在竞争中适者生存,不断获得成功的优势基因。这些还能存活的行业,在与互联网的拉扯较量中,也使自己得到了进化。
比如,更加重视用户体验、购物环境、服务质量、产品质量和性价比。这些成了城市的新文化,让宅男宅女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竞争是把双刃剑,对商家来说,他们要为用户的新体验买单,这又是新的成本。过去,百年老店百年不装修也没事,现在三年升级一次,不升级意味着被新体验方式淘汰。这就是竞争成本。好不容易累计的存款,最后都给了设计、装修和家具公司。
城市的门面房数量是恒定的,而需要靠门面房经营的行业已经越来越少,这意味着,这些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我们还没有算城镇化的加速,现在的城市都在扩张,门面房面积其实有增无减,还有大型商城品牌不断下沉。
实体门店以前是不需要做广告的,因为人人都需要逛街。
但如今这样的情况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无法继续打天下。
那么,营销也成为一笔较大成本。很多商家把在某团上的投入当成了营销的全部,即使不挣钱,也能图个吆喝。
竞争这笔账,真的不敢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