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题目day37 | 2 月 15 日作业
需要阅读的章节,及对应问题——
第五章:思考
1 勤于思考
温馨提示:作业的问题,如果原文有答案,我们也最好用自己的话,重新整理一遍,这样能加深理解,也加深印象,还能让知识和大脑的神经元产生强链接。否则做作业的效果,就会差一些。加油哇~
问题 1:你是一个遇到问题,会积极思考的人吗?
是的。我的积极思考体现在遇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喜欢从多种渠道去了解这个问题,力争成为“专家”,至少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话讲清楚,一是在遇到孩子养育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我都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咀嚼敏感期、断奶、感统失调、牙齿正畸、近视矫正、绘本阅读、识字练习等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从很多专家观点、文献、医生专栏、朋友经验等方面加以研究,虽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做到百分百满意,但总体来说结果都比较理想,因为不同观点太多,所以需要做很多筛选和甄别的工作。二是在工作当中,是从大约两年前开始有积极思考的意识的,并不是说之前都不思考,而是说批判性思考,有个项目招标工作我没有做过,第一次做的时候,同一个流程问题,可以收到4种以上的意见,最后才知道哪一种都不全面,中间遇到了N多坑;有了这个经验之后,第二、三、四次的招标工作我就学会了批判性思考,反复推翻、讨论,被一种意见控制的感觉真是糟透了,当我有了基本判断之后,就不太会掉坑了。
问题 2:你觉得生活中,遇到问题积极思考的人多吗?为什么?
不多。 因为有标准答案照抄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自己发挥或者思考太多,就容易背锅。
问题 3:思考的过程,大概是什么样子?
从别人哪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到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的过程。
问题 4: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思考?
因为思考实在是太麻烦了。
问题 5:“诉诸权威”是什么意思?举 3 个例子。
有新的知识不知道,通过百度百科或知乎来获得答案。
得病了,全都听医生的。
面对争议,让职务最高的人拍板。
问题 6:为什么“诉诸权威”是一种有逻辑错误嫌疑的辩论方式?4 个原因,分别举一个例子。
权威不一定正确。比如领导对于具体事务的理解并不一定比普通工作人员强。
对正确的权威信息有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每个人对信息的理解受到个人思维习惯、文化、时间等适用条件不同而不一定正确,比如专家说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在平时是对的,但是在紧急时刻,比如过马路不看车、有安全隐患的时候就是要大吼大叫引起注意。
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比如微博上的大V一些带节奏的观点可能有利益驱动。
权威可能并不存在。在文化艺术领域,经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音乐美术等会有各种观点和评价,权威的力量会受限。
问题 7:为什么人们遇到问题,更喜欢“诉诸权威”?
本质上源自人们对确定的渴求。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清晰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人能够一锤定音。
问题 8:很多人对权威迷信到漠视常识、遗忘常识的地步。举 3 个例子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韩国/美国等国家对口罩这件事的错误认识。
问题 9:权威和正确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权威可能正确,但是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
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
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
问题 10:在工作中,接到领导布置的任务。独立思考,和拒绝独立思考的人,有什么不同表现?长期来看,这两类人会有什么不同?
独立思考的人会完成超出领导预期标准的工作,拒绝独立思考的仅仅是执行者。长期来看,独立思考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更高的平台。
问题 11:读完这节,你是否觉得思考很重要?你打算怎么做?
很重要,同问题3。每天写作的过程是非常好的思考过程;还有一个工作中的思考,权威不一定正确,对领导的决策也要有批评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