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来聊一本带有“鸡腿🍗”的鸡血书。作者是张萌,江湖人称萌姐。
按照传统,还是先看作者:
这位小姐姐有点厉害。连续 24 年每天反省记日记,连续 18 年早上 4 点起床,连续 6 年每年出一本书,连续 4 年每年向 50 个牛人学习...
再加上封面是小姐姐本人,有点好看,就从公司“顺走”拿回来读了...
一、关于本书
我们决定要投资时间在一本书上之前,要先了解这本书或者这位作者值不值得投资。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读书,我会直接说,能直接行动改变的就不要读书。
读书有风险。有个段子说:读错了书有会毁了品味,因为你只有喝完“心灵鸡汤”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现碗底是不是干净的。如果看到了一坨老鼠屎,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说啊,“喝汤”前要“拌一拌”才好。下面我们就先“拌一拌”这本书。
第一点,什么样的选题最畅销?
还是我经常说那句话,给别人那些他特别想要却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你就能赚到钱。如果能规模化,你就能发财。
所以说,对我泱泱大国的普通民众来说,文史哲理空气动力都不重要,他们最想要的是效率,省时间,更美更好的自己,或者就说是有钱变美和撩人吧。
只要你能想明白两个问题,东西就不愁卖:
用户想要什么?
从内部:产品要帮助用户缩小自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从外部:明确目标用户所处阶层,为其匹配更高的消费愿望
而打磨产品,最终就是为了打穿用户需求,直达欲望。
第二是不要试图让自己进步。
这个观点比较毁三观啊,不过听了理由你可能哑口无言。
唐家三少,就是那个年版税过亿的网络作家,他说他绝对不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你看他所有的小说,都是差不多的主人公,差不多的情节,差不多的手法...
同样这本书里也是差不多的观点,差不多的案例“我有一个朋友”...
这样核心受众就永远是金字塔最底层,数量最多的小白读者。即便有一批读者口味提升而离去,但会有更大一批过来。
清楚自己是谁,要服务哪一批用户很重要。
张萌萌姐就是如此。有人说萌姐这是在做鸡汤教主,我倒觉得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人生都需要鸡汤,更需要鸡血,可能社会精英不需要,不过也不重要,给自己的用户匹配消费愿望,帮助用户缩小自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个最重要。
但改变不能空喊啊,那不就真成了教主了。改变需要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可以是任何你觉得能缩小用户理想和现实差距的事情,可以是英语,写作,健身,早起...
萌姐就是用了早起这个抓手,坚持几年,就形成了一大批“早起教”用户。
总结一下,我还是很佩服萌姐的。有个说法,说一个人写第一本书并不难,难的是第二第三本,何况是 6 年来每年一本新书。
二、本周得到
全书讲了下面这张图:
以上就是萌姐常说的人生效率体系,一个蛮不错的个人迭代闭环系统。
至于细化的方法论,比方说目标管理,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写出一本书来了。特别是这个时间管理,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一个理论是完全靠谱的。
就像曾国藩当年,根本不相信史书兵书上的东西,什么兵阵列在前,围城来打援统统不要。他只相信经过自己实践的战术,到一个地方挖个坑,因此才有了现在的结硬寨打呆仗等等。
所以说,方法论这东西,要建立经过自己实践的心法清单。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但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不然会累死自己也成效甚微,打击自信。
原因很简单嘛,每个前人的心法都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境遇提炼出来的,只能是定理,不能为公理。
比如柳比歇夫在时间管理上够牛吧,他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让他来现在试试,估计比我们刷抖音还上瘾。史蒂芬柯维那四象限,估计也就适合中高层管理者,我们这种小白领最紧急重要的事情就是上级最紧急不重要的事。李笑来那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我更是信了他的邪,上大学的时候记录自己的时间,搞了几个月,根本没啥用。
因此,我暂时不会来分享我的时间目标精力管理方法论,因为我自己也都在摸索中。等我把《搞定》系列看完并检验之后,再和大家分享。
让努力可积累,积累可迭代。适合自己,并稍拔高一些的个人档案式的方法论,才是最好的。
中国儒家讲究内圣外王,普通士大夫都要修齐治平,用内圣开外王。
我把人生管理体系和人生效率体系也类比归为内圣外王系列。我认为,比如思维、认知、人脉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可以作为“内功”,而时间、目标、效率管理这些体察在外的表征可以作为“招式”。像令狐冲那样的习武天才可以无视内功修炼直接到独孤九剑,普通人的话,估计最好的路径是岳不群那样靠勤奋慢慢“练气”坐上掌门。
关于认知管理,用上本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一个螺旋上升模型解释特别合适(读书多一个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如果看过那本书就好了)也就是学习知识管理,实践刻意练习,坚持内化应用。练气不想练招式可以速成,没个三年五载看不出什么变化。但你自己要去寻求反馈。
关于思维管理,一直以来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层次这类标题都很火,本质上就是抓住了人们好逸恶劳的本性。直接用一套很牛逼的思维方式,动动脑子就成富人得多厉害。因此就有了思考术,思考帽,包括书中提到的逆向、移情思维,“单点突破思维”也是把经典的PDCA循环换了个马甲。
我个人不太相信一个人可以靠学习思维方式就可以顿悟翻身,我还是喜欢“学渣思维”:关注如何解决具体的事。王阳明说的,在事上磨。把手头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未来的美好自然呈现。
关于人脉思维,书中有个10/20/150分类介绍一下,10就是你的至亲,20就是你的密友,150就是你的社交圈。前面两个都好理解,150也叫邓巴理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为150人。
不过萌姐说要弄个小本本记下来和10/20的交流记录,可能她们都用人生效率手册的缘故吧,不太适合我,不发表看法。
说起人脉,我倒觉得最应该注意是的关键人脉法则。找到资源交叉口的关键人物,给对方持续提供价值。和你微信多少好友,有多少点赞,多少牛人朋友,没一丢丢用。
三、收获心法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已经梳理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不痛不痒的凑字数案例。
多提一句,张萌萌姐是个典型的富二代艰苦创业系列,有家里百万的启动资金,也就是说你先玩玩,没玩好就回来继承家产... 但是萌姐很厉害,硬是通过坚持带大家早起这个抓手做成了。
那普通人怎么活?每个人躁动不安的年轻人都会有这三种困境:
想法太多,做什么?
没法实现,怎么做?
能力微薄,做不到?
参考萌姐的事业逻辑,我给参考答案的话是这样的:
想法太多?选择一个未来不变的需求。提升别人的生活工作效率,帮别人省时间这件事是未来不变的刚需。
没法实现?选择这个需求中的一个抓手来切入。比如萌姐做的早起,是一件很简单普通的事,但她硬是通过常见坚持,在“带别人早起”这件事上做到了全国第一。事实上,只要你在任何一个简单到别人看不上的点做到第一,就一定会被发现。比如写作,跑步,拉二胡,写读书笔记...
能力微博?选择对外积极寻求协作,有家人的找家人,有老师的找老师,有朋友的找朋友。萌姐创业以来都在和华尔街英语的创始人互为导师寻求协作。找到性格相似能力互补的人非常重要。
今天我的分享只有这些,最后还有一个萌姐送给年轻人的 3 个锦囊,我觉得很不错,它也符合我们上本书《高效能》讲的,用简单模型原理解释复杂事件:
事业萌芽期:千日坚持+极度自律=成功基石
事业转折期:瞄准目标+变道超车=果断决策
事业跃迁期:社会资本+跨界思维=野蛮成长
这本书就到这里,下周我们继续分享一本有点烧脑难读的书,赫拉里的《今日简史》
PS:吭哧吭哧写字不容易,如果有收获欢迎关注我呀,大黑每周给你分享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