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原文直解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以下门人黄直录。
【直解】黄以方问:“先生格物致知之说,提出随时格物以致其知,格一物致一知,知只是一节之知,而不是全体之知,如何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地?”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就是渊。心之本体无所不括,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因为私欲障碍,才把天之本体失去了;心之理无穷无尽,原本就是一个渊,只是因为私欲阻塞,才把渊之本体失去了。现在念念致良知,将这障碍阻塞一齐去尽,本体复原,便是天、渊了。”
先生然后指着天说:“比如眼前的天是昭昭之天,眼界之外的天也是昭昭之天,只是因为被房子和墙壁遮蔽,便看不见天之全体了。如果拆除房子墙壁,便能看见整个天了。不可以说眼前的天是昭昭之天,外面的天不是昭昭之天。因此,一节之知就是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就是一节之知,都是一个本体。”
以下门人黄直(字以方)录。
笔记
如果致知,致的是知识,那确实是一节一节的。如果致的是良知,那便是一通百通。关键要明白格物致知是在事事物物上致吾心之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