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剩余价值剥削
一个资本家是如何获取利润的呢?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低价买进商品,再高价卖出去。这种方式可以使作为个体的资本家获利,但并不会产生新的价值。那么社会新的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看回价值的定义,由于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劳动就成了价值产生的方式。然而,绝不是仅靠劳动就能有价值的了,还要有劳动者(进行劳动的人)、劳动对象(被劳动的物质)和劳动资料(如工具)。这些事物的有机结合,再加以劳动,就会产生产品,和其中蕴含的新的价值。
迫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产生了分工,从而有分配、交换。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分离。当劳动者无力获得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时,他就把自己当做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以商品的角度看待劳动力,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会这么做,因为这时候,劳动力其实是被物化了的,相应地,作为劳动力的人也必然会被异化。另一种层面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其实是劳动力,因为任一商品的价值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可交换和消费使用(它的消费就是用它劳动),又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用以劳动,而价值是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它的使用价值超过价值,那么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劳动力生产的减去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量。
为什么劳动力要生产比自己多的价值?总的来看,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当劳动力作为商品时,它被购买的目的就是生产超出自身价值的产品。劳动力市场上,表面上看是劳动力自愿选择雇主,实际上是雇主选择自己认为“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商品。“凭什么你就要年薪10万呢?你985吗?你博士吗?”
二是,当劳动者已没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时,他被作为商品其实是无从选择的。表面上看是劳动者自愿的,实际上劳动者没有其它方式去生存了。“不打工干嘛?等死呀?”
一个资本家是如何获取利润的呢?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低价买进商品,再高价卖出去。因为劳动力成了一种商品,所以资本家可以购买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然后让劳动力去劳动,从而产生新的价值,这时再卖出去。中间产生的价值差反映到价格上面就成了利润。
所以说,资本家其实并没有产生新的价值,但他却获得了剩余价值,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