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计划的七天看完《Educated》,距离看完已经两周了,但是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中,久久不得散去。就是作者在第三部分中, 不断提到一个概念: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不太明白,自由还可以这么分,那么两者到底如何去定义?为什么自由要这么区分?为什么作者一再提到这两个自由,想表达什么意思?
我吗,心里要是有个想法, 未完成的话,就会时不时的蹦出来,就像有个心愿一直没实现,硌得慌。如其被它烦恼,不如今天直接把它给办了,也好安心。对于两个概念没法去看书研究了,也不想理解的那么深,就百度看看几篇文章,能回答我自己的三个问题就可。
第一个问题:两者怎么定义的?
积极自由:想要自己自理自己,或参与自己生活过程的欲望。这种意义下的自由是“去做.......的自由”。和以下问题的答案有关:“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
消极自由:是一种不让别人妨碍自己的选择为要旨的自由。这种意义下的自由就是:“免于......的自由”。指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到限制的状态时,个人就是自由的。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该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情,或成为他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
第二个问题:两者的区分?
两者的区别不是很容易理解,是世界难题,很多专家究其一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这能简单的做解释。其实两者中能够搞清楚什么消极自由,那么两者的区别就好理解一些。
消极自由是“免于....的自由”,其障碍不是内在的,而是外在的障碍。不是自然的障碍,而是人为的障碍。
举例说明:假如你不慎跌入枯井中,而且你无法从枯井中脱离。这时,枯井限制了你的行动,枯井的阻碍就是自然的阻碍,你在枯井中是不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因为这种不自由的根源是自然阻碍----枯井,不是人为的阻碍。但是,如果你跌入枯井,是被他人蓄谋推入枯井中,那么,你的不自由就是他人的人为干预造成的。在这个意义上,你的不自由就是消极意义上的不自由,因为不自由的根源是人为障碍---他人。
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在书中多次提到两个词?
如果能理解在第二个问题中分享的那个枯井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多次提到这两个自由。可以把作者生活的大山比作例子中的枯井。
就像我们一样,无法选择自己父母,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作者就是出生在大山里,所以一出生作者就被困在大山这所枯井里。当然不能和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相比较。大山会限制你的很多自由。
虽然大山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但是这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更可怕的作者的家庭,特别是作者的父亲。把自己观想想法强加给作者,并且要求作者生活在大山里,按照父亲的想法去生活,去工作。父亲鄙视政府,所以不送作者去正规的学校,剥夺了作者求学的自由;父亲鄙视医院,所以不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任何的医疗资料,限制了孩子们健康的自由等等。
父亲带给作者的桎梏,就是作者受到的消极不自由!
作者想表达自己是不自由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消极不自由!而消极不自由最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的不自由!
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被消极的不自由打败!而是积极的最求自己的幸福,努力的求学,走出大山,拜托父亲的束缚,放飞自己,成功逆袭。这又是一次完美的积极自由的体现。
作者就是走出消极不自由,获得积极自由的活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