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心仪的妹纸红着脸隔着屏幕跟你说“好喜欢你”时
你是不是也心跳加速,然后捂脸傻笑三分钟?
这时你妈走近看到你的模样,一定是这样的表情
她很费解,明明只是个虚假的“纸片人”,为什么你会投入这么多感情?
---------------------------------------------------------------------------------------------------------------------
我们知道,故事漫画中的画格是漫画家叙事的手段,对话框和文字是向读者传递重要信息的途径,
但构成故事漫画最最重要的基础我们还没有讨论,那便是图像。
如果没有了图像,就没有漫画可言。
图像是建构故事漫画世界的地基,包括人物(拟人化的事物)、背景、各种符号,其中被称为漫画的主体,便是人物(拟人化的事物)。
作为漫画的主体,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故事漫画中的主角配角们,是读者得以进入故事的“领路人”,能够给予读者生命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
小说通过文字在读者的脑海中建构一个世界,而漫画则更直观地将这个世界“画”给你看。
那么,这个“画”出来的世界,为什么会让你有真实感?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样,那些或简单或夸张的“纸片人”们,你为什么会觉得它们活着?为什么会感受到它们的喜怒哀乐?
01 起源:对简化人脸的接受心理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漫画角色:
如果有人问你上面这些图像是不是一张张“脸”,你肯定会疑惑这个人是不是有病。
难道上面不是《萨摩义士传》中的武士、鸣人、大雄、埼玉和巴巴爸爸的脸吗?
只是照这个排序来看,他们五官的描绘越来越趋向于简化、抽象。
就最后两个来说,如果一拳超人还用一个椭圆形圈画出“脸”的形状和界限,那么巴巴爸爸就已经完全失去轮廓了。
但奇怪的是,这并不会妨碍你将它看做一个生命。
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漫画家们仅凭简单的图形或抽象的线条,便能够引起读者对生命的共鸣。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好奇,为什么二维平面上的线条能够制造出有生命的错觉?通过研究,他将这点归因于人类乐于接受奇异而简化的画面的心情。虽然学者们的理论读起来总是拗口并难以理解,但我们在人类的历史上能找到不少例子。
1892年在法国西南部某个洞穴中出土的《布拉桑普伊女士》,
距今已有两万两千到两万五千年的历史,是至今发现的最早表现人类面孔的作品之一。试想一下,一位能够作为模特、肖像被刻画并传世的女子,纵使并非美若天仙也定是有过人之处,总之不会是个平平无奇的人。
然而在远古的人类的眼中,她被简单地概括:凹陷的眼部代表美丽的眼睛,隆起的鼻部代表高挺的鼻子。
我们惊叹于彼时原始人类所具备的高超技艺,但不管《文明》的旁白将她描述地多么美丽,以现代人的审美来看总有点难以理解。但不能否认,这应该是人类最初认识并记录自我的形式,简洁扼要。这种形式在现代漫画的发源地日本也不例外。
绳纹时代是日本目前可考的、保留有最多生活器具的原始时代,有大量的土偶产于这个时期。原始的日本人在制作这些土偶时,无疑也带入了自身对于人类面孔的理解。
遮光型土偶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创造它的缘由如谜团般至今未解,但对臀部、乳房和大腿的形式被认为是仿照女性身体的特征,或许是古人对女性具有的繁殖力所象征的丰收、富饶的向往。
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两颗大眼球与细成线的瞳孔,也因此造型酷似遮阳眼罩而被称之为“遮光型土偶”。
1988年开始连载的哆啦A梦大长篇《大雄的日本诞生》中,藤子·F·不二雄便把这种土偶画入漫画,成为反派的战斗机器。WiZ1996年策划的游戏《数码怪兽》中也有“土偶兽”的设定。
古坟时代出现的陶俑则要写实得多,可见人类对于自我面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座武士陶俑中,工匠用薄竹片挖出细长的眼睛和嘴巴,五官的比例不再像土偶那么夸张,而是一种朴素、正常的搭配。
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学会描绘精致的五官的?
古希腊艺术家开始追求表达完美的人体,罗马时期的埃及人绘制在墓室和棺材上的人物肖像的精细程度也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虽然中世纪时期艺术一度成为服务于宗教的手段,但如何更好地描绘自我这一课题直到文艺复兴仍是艺术家们不断追求的。
有趣的是,在属于精英阶层的绘画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迎合底层民众口味的艺术形式,那便是出现于17世纪的大幅报刊——也被认为是漫画的前身。
17世纪的伦敦,由于木刻印刷术的普及,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大幅印刷品。这种印刷品上的图像是以黑色的粗线条为主,图文并茂,内容关于宗教或时事新闻,时常由小贩在街头兜售。由于它成本低廉、传播方便,也有商人将之作为广告的媒介,比如当时的伦敦第二彩票站。
后来,在民间的刑场周围,很多小贩利用这种形式来兜售绘有行刑时恐怖图像的报刊,利用民众的猎奇心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恐怖图像的销售使出版商们意识到可以开拓幽默印刷品的市场,因此,大幅报刊上开始出现名人的讽刺画,或是滑稽的插图。
然而,因为这些幽默插图风格简陋粗糙,内容粗俗,还有许多对他人的恶意讽刺,虽然能给读者带来一时的乐趣,但无法被上流社会和主流艺术界所重视,因为这与艺术应该有的高贵不符合。但有意思的是,虽然被主流艺术所鄙视,这种艺术却受到了普罗大众的拥戴和喜爱。
无独有偶,被称为日本漫画的开端的戏画,也是在平民阶层中诞生的。鸟羽僧正的《鸟兽戏画》将画中动物拟人化来嘲讽僧侣和贵族。而日本艺术家还描绘过更加奇特的题材“屁合战”,把shi尿屁题材入画,估计日本是世界第一。
《放屁合战》中男男女女角色都是贵族的穿着打扮,据说以“屁合战”为题材的作品都尖锐地讽刺了当时日本政治和社会的变化。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高雅的、精细的、端庄的艺术,几乎都是精英阶层的专享,又或者是普通民众瞻仰的对象(如宗教画)。相反像大幅报刊、日本戏画这种粗糙却充满生趣的艺术,却是真正地虏获了大众的心。
这就回到我们一开始所讨论的,越突显特征,越简化的图像,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如果还加入猎奇、幽默的元素,那便更受欢迎了。
02 从“面瘫”到“颜艺”
从上文可知,虽然西方高雅的主流绘画与粗糙的民间讽刺画并存,甚至主流艺术因为利用素描关系更能让观者产生真实的错觉,但民间的讽刺画无疑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接受。
于是,虽然是由线条简单地描绘出来的“脸”,也能够被观者认同。
但是,不管是大幅报刊或是日本戏画,上面都几乎是“面瘫”的人物,或者可以说,作者并没有把力气和时间花在对人物“表情”的琢磨上。自古以来,如何表现画中人的喜怒哀乐一直是艺术家们的难题,所以蒙娜丽莎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才让研究者们不厌其烦地讨论了一遍又一遍。
虽然文艺复兴时,天才达·芬奇曾描绘许多奇奇怪怪的人物头像来研究人类头部骨骼和面部肌肉的变化,但对于怪诞形象的探索乐趣并没有促使他去研究人类的表情。
虽然到这已经实现了用线条让观者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效果,但是画中人缺少感情的话,又如何能引起你的共鸣?
18世纪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艺术家约瑟夫·迪克勒(Joseph Ducreux),在给贵族绘制高贵肖像之余,他还对肖像表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你可以在他的画作中看到打哈欠的、挤眉弄眼的人,滑稽得让你不住想发笑。
真正系统地研究绘画中人物表情的,要数现代漫画之父——鲁道夫·特普费尔(Rodolphe Topffer)。
出生于日内瓦的鲁道夫·特普费尔因眼睛有毛病,无法胜任精细而紧张的绘画操作,所以早期是从事短篇小说与即景诗的写作。但是他仍渴望能成为画家,在石印技术的帮助下,他使用线画这一种简单轻便的形式来实现他的理想。而正是由于其文学基础,使之产生了用并置连续图像来讲述故事的念头,他将这种形式称之为故事画。
特普费尔声称他的线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这与现代漫画的特质不谋而合。在他的故事画中,除了通过并置的连续图像、人物动作,主要的叙事手段还有人物的相貌特征和表情。特普费尔表现人物时分为表现“永恒特性”和“非永恒特性”两个部分。前者用来表现性格,可能跟面部骨骼、结构比例息息相关,后者用来表现情绪,通过五官的变形来获得。
而在东方的日本,同样是一位被视为现代漫画始祖的人物,也完成了如何描绘人类表情的种种实验。
19世纪,葛饰北斋在名古屋出版商的要求下出版了长达十五卷的《北斋漫画》,作为图样范本组合,此书内容涉及人物、风俗、妖怪等形象,其中便出现了许多五官扭曲的滑稽人物形象描写。
这些头像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地逗趣滑稽。
而葛饰北斋的这种描绘方法通过《北斋漫画》一是流向西方,一是流传与后世,
过程中与西方的漫画艺术形成怎样的交融,又如何给后世漫画家带来了启发,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03 工具的魔力
我们从上文知道线条的魔法是可以让你感受到二维平面上人物的生命和喜怒哀乐。
但如果你每个“老婆”都长得跟静香一样,是不是也会有审美疲劳?
在日本漫画中,虽然不同的漫画家所绘制出的人物都有独特的鲜明个性,但同一特定时期的漫画家却能找到某种共同点。日本漫画研究者夏目房之介将这个现象归类为线条的质感问题,而影响线条的,除了漫画家个人的习惯,还有工具的原因。即是说,在纯手绘的年代,某个时期流行什么样的工具,会直接影响到这个时期漫画家的风格。
在手塚治虫开始活跃的时候,即1950年代,漫画家们多用一种名为“响箭笔”的蘸墨钢笔来作画。
这种笔画出来的线条粗细适当,并且十分均匀流畅。手塚治虫便十分爱用这种笔,所以他塑造的角色稳定、圆润,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藤子·F·不二雄同样也是使用这种响箭笔,所以人物角色同样给读者一种稳定柔和的感觉。
而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时期漫画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儿童,某种意义上,儿童漫画的成功与响箭笔的普及不无关系。
流行于1960年代的剧画,是辰巳嘉裕、斋藤隆夫、佐藤雅旦等人“反主流”的野心。他们不满足于只表达冒险、勇气、友情的儿童故事,不满足于Q萌可爱的幼稚画风,而要强调要以写实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汹涌的情感。
这时他们多使用“G笔”这种初学者很难驾驭的蘸水笔,画出来的人物不再像手塚流一样圆润可爱,而是凸显肉体,带有很强的力量感。因为G笔具有弹性,漫画家可以通过下笔力度的不同来控制线条的节奏感,时强时弱,一笔下去可画出粗细不同的长线。
相较于响箭笔,G笔有更多的可能性。它不仅帮助漫画家绘制出像剧画一样具有冲击性的画面,同样能够描绘出圆润柔和的线条。鸟山明习惯使用的画笔便是G笔,从他的《龙珠》系列和《IQ博士》,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风格,
龙珠的打斗场面具有强烈的速度感和力量感,而阿拉蕾的日常却是温馨有趣的。只要漫画家控制得好,G笔可以描绘出多种效果。
70年代开始,漫画家可选择的工具越来越多,圆笔、针管笔、签字笔等都有人使用。
少女漫画初兴起时,漫画家们多选择G笔进行创作,后因对纤细线条与华丽精致场景的追求,很多人转而选择圆笔。圆笔的笔尖较尖,有弹性却比G笔更坚硬一些,非常适合描绘细节。当然,现在也有漫画家根据需求多种画笔一起使用:当需要描绘身体的轮廓时使用G笔,而描绘眼睛、发丝等细节时选择圆笔。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画笔的出现帮助漫画家们塑造了不同的风格,漫画研究者竹熊健太郎认为漫画线条的演变是反映时代的镜子。
我们当然不可以直接断定画笔是影响漫画风格形成的决定元素,但毫无疑问的它却是丰富漫画世界的重要工具。
结语
当你捧着漫画一会哭一会笑时,或许旁人会投来奇异的眼光。
当你因为心爱的角色领了便当而伤心难过时,或许有人会难以理解。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对面的次元,有一个人,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年轻还是逐渐老去,他/她总是默默地等着跟你分享喜怒哀乐,让你的心灵在夜深人静时有个归处,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本文已首发过,请不要私自转载。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