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永冬泩双月征文第二期【识】
最近在看莫言先生的《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思考生死更为疲劳。
--流水落花春去,已是天上人间--
是到了应该承受生死离别的年纪,但是有些事情如果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总是觉得事不关己,凭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这些厄运永远降临不到自己身上。
其实,在很多夜晚辗转难眠之时,我也会想自己是人非神,总会遇到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总会离开人世,便不自觉地害怕起来,脊背发凉,身体一阵哆嗦。
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育我应该如何面对生死,反而总是帮我避开这些事情。我不知道这是他们对于我的一种保护,还是对于生命教育的不负责任。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有言:父母将我们与死亡之间如帘子般地隔开,但当他们离去之时,我们才开始直接面对死亡,开始深刻了解死亡。这将是他们给我们上的最有价值的一堂课,同时也是最后一堂课。
我曾参加过一场葬礼,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它,除了哀悼,还有好奇。好奇人在死后会像睡着一样没有任何意识,还是说是有灵魂的,这些灵魂是否也有意识,毕竟在中国有“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俗语,国外的科学家也已测量出了灵魂的质量为18-25克之间。
--因为未知,所以恐惧--
谁都不知道,人类死后会去哪里?会怎么样?肉身业已殒灭,灵魂还会存在吗?人类是会像某些宗教的教义那样上天堂或者下地狱;还是会像另一些宗教的教义那样历六道轮回终转回为人;或者就是变为一片虚无,消失在这寰宇之中,我们都不得而知。
我还曾想过这样一个奇怪问题。在一些宗教的道义当中确实提到灵魂一说:投胎转世之后,前世记忆就将清除,似乎真地喝了一碗“孟婆之汤”,散尽了往生的苦和乐;转世之后还是那一个他,灵魂还是那么一具。要说变了也变了,要说没变也没变。
那么,是不是说,人类出现之初,灵魂数量就已有所限定,正如我国神话故事中的女娲造人一般,并不是无穷无尽,没有限度;又如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灵魂作为一种特殊的能量,时刻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无增无减。
又或是:每诞生一个新的生命,便会附有一具灵魂;每逝去一个生命,灵魂便会与之一同消亡,这倒似乎还是有些“科学”依据。
我对这事太好奇了,宇宙的秘密过于玄妙,我可能至死也无法参透其中奥秘。
正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未知,人类才会始终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是起码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过好现在的日子,尽量不留有遗憾,因为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就是前往未知的虚无之境深眠。
但是我也希望,人在离开世间之后不要变得一片空白,寄托于灵魂中的意识能够永远留存于宇宙之间。
如果不幸的是,人在走后只剩一缕烟、一抔土,那也希望留在世上的人不要忘记故人,时常缅怀他们。就像美国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那样,被人遗忘才意味着真的死亡。
面对生离死别是我们成年人的一门必修功课,只有修好了这门功课我们才能坦然面对。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我是一个感性胜过理性的人。每每夜里面对着棺椁样式的衣柜,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死的玄机。
时常又在想另外一个问题:自己死去比较痛苦还是亲人离去比较痛苦?
我既贪恋于人世间的繁华绮丽;又缱绻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我是真的贪婪!但是最终,我还是给出了答案:自己死去可能只是恐惧还有遗憾;亲人离去却是真的让人摘胆剜心。
人的生命真的太脆弱了,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小心和珍惜,小心驶得万年船:去小心身边的各种隐患,可也避免不了天灾人祸的意外;珍惜与亲友一起的时光,但却被工作生活压得透不过气。
我也想去追寻生命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如同悉达多那般,寻求真正的“我”、真正的“阿特曼”之所在。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秦始皇一直在寻找灵丹妙药,最终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活得越久,真的就越好吗?
我想大概不是这样的,人生中有太多欲望勾引我们流连忘返,但是也有很多痛苦会让我们心碎不已。
人世间确实有太多的苦与难需要我们去承受,但是人既然活在了这个世界上,不就是要体验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吗?幸福快乐我们要去体验;痛苦悲伤我们也要体验;亲情爱情友情我们要去体验;生离死别背叛我们也要体验。这林林总总的感情与感受,编织出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如果想要长生不老,倒是也有一个办法,生个孩子就可以了。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不仅样貌像你,流淌着你的血;而且在你的培养下,他可能会具有你的性格,你的人生经验可以让他活得更好,你的生命因此延续下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孔子之弟子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雨果奖作者刘慈欣在其短篇小说《朝闻道》中亦有提及:科学家们愿意以生命作为代价换取知识的奥义。
我们人生的核心便是不断去破解我们的疑问,坚持去探寻我们的好奇,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如同蜉蝣一般,朝生夕死,因为它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人亦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代诗人臧克家在其《有的人》中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感慨人生茫茫之时,最终不谋而合地发出此般感慨。
由此而见,人生的长度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生的质量,希望大家都能活出有质量的人生。
现在是凌晨的1点钟,我在这里侃侃而谈生与死,看似轻松,却已身心俱疲。我仍害怕死亡,但也不得不去面对,我们殊途同归。
“死去的人难再活,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