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白话】孔子说:“以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以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首先说,“近与远”,一般指的是距离。人与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也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叫做“一种米养出百种人”。既然大家吃的饭都一样,为什么大家的差距就这么大呢?这是由于后天环境所导致。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整个思想都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上,所以,假如他不了解人性是怎么回事,那他凭什么建构对人生理想的解读呢?又凭什么教人行善避恶呢?这一章,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在《三字经》当中,“性相近,习相远”的前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孔子并没有说过这六个字;孟子也没有说过,而荀子他却认为是“人之初,性本恶。”
如今很多人将“人之初,性本善”误会为这是孔孟之道,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如果孔子是主张“人性本善”,那他一定会说“性相同”;正是因为孔子主张的人性不是本善,所以他才会说“性相近”。
所谓的“性相近”也就是人都有“人性向善”的本能。而“向”就有强弱之分,关键在于看你是否真诚。
假如人性本善,那我们就不再需要接受教育,而能够做到本自具足;而“向”它是一种天性,也叫秉性。
所以我们不该强求他人一定要好事,但我们必须要求他人做一个好人。因为这是关乎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说白了,你可以选择你的活法,但是绝对不可以因此而影响到他人的人生取向。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不学习,但你不能影响到别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