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参加年阅百本的线上读书会活动,这一次共读的书籍是《断舍离》。我没有买这本书,但在此之前已经听过很多遍这本书的名字了,借此读书会和小伙伴们共读,既能够听到小伙伴们与老师的分享,不同的看法,又能学习到书中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这种阅读的方式也是很有意思。
我想重点谈一下书中的两个问题,虽然没有阅读过书籍,但是通过老师的分享我想这两个问题应该是贯穿这本书的。
第一、有没有思考过“我与物品”的关联度这个问题?也就是人与物的问题。
物品在这里应该可以指具体的实物,比如吃的,穿的,用的,玩的,还可以指一些精神层面的,比如课程,书籍等等。反观自己,我现在所选择的所有的物品究竟代表什么?是我真的喜欢的吗?我对它们了解有多少?(也许对它们的了解就是对自己的了解)
我想了想,我很喜欢收藏过去别人送给自己的,或者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纪念品(比如存了高三一年用过的黑笔笔芯,各种明信片),我还很喜欢拼乐高,收藏起自己的乐高作品。
我对衣服,用的东西似乎不是特别讲究,有时候十分随便;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从以前的随便买买买到现在能够清楚自己先去学习什么。专注于一两个点去做…… 人与物的关系体现的可能是一个人的思维,进而是结果与行动的体现,看似我们每天拥有的东西其实那背后也是一种看不见的模式。
从人与物这个角度看过去,断舍离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断舍离指的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你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热爱什么,追求什么。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动态的,就像老师所说的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因为我们不会一开始就能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想想自己理想的居住空间是什么?
我们身处在大自然中,身处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我们周围的环境是我们的基本生存空间,那么最想要的空间是怎样的?如果现在的这个空间不是我想要的,那怎样才能打造成我想要的呢?
我的理想空间是能有一个回忆的角落,有一个专属拼乐高的房间,有一张舒适的大床,有两三个收纳盒来放东西,而且要有一块大的空地,供我做瑜伽或者拼乐高,有更多设计感的元素,还要有两三个书柜来放书…… 理想的居住空间代表着的是自己对未来的向往,也是自己奋斗的一个小目标,以后空间会更加智能化,但是底层的与物的关系可能还会有所保留。
《断舍离》这本书与《扫除道》有一点类似的地方,作者键山秀三郎六十年如一日地践行扫除。他认为清扫一个地方,就赋予了其生命,扫除者将受益于它,其中一点益处就是磨砺心性,净化心灵,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性格,看到自己的兴趣,清理自己的内心,打扫一些杂念…… 我认为整理打扫就可以作为断舍离的实践篇,去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工作的地方,整理自己的购物车,整理自己的手机,打扫家里,打扫工作的环境等等。
我很喜欢这次读书会红豆老师提到的“探索”这个词,在断舍离中不断去探索自己,探索需要花时间,需要花精力,也许这也是探索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