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十周岁女子的双倍年华,会更好一些吗

今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了一本小说《十周岁》。

我挑书,随缘,随手在还书台上拿起一本,名字不厌,就读了起来。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主人公在1973年刚满十岁。书里讲的是她十岁生日前的事情。

她生在一个贫困又粗鲁的家庭,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那个年代很常见的儿女众多的家庭,也是那个年代很常见的不被待见的孩子。

她不被待见的原因除了原生家庭,还有她的身材长相,胖胖的小孩,浑圆的身材,小小的眼睛和不协调的四肢。她在学校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中上游的学习成绩。

这样的小孩,应该是平凡而沉默的吧。可她偏偏很早慧。打小就动起了心思,从她憋屈而卑微的视角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人生。

她和自己的爸妈斗志斗勇,一边鄙夷着双亲,一边又渴望被她们关注。她的小心思和小动作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她的父母终发现了这个不容小觑的孩子。

但她仍然改变不了大人的世界。

小小年纪,她开始周旋在各色大人中间,有让她敬畏喜欢但又失望的,有让她厌恶鄙视又靠近的,当一个小孩子没有了父母的爱,便对自己也开始产生厌弃。

最终,她努力过挣扎过获得的新局面因妈妈的离家出走而彻底粉碎,而同一天她莫名其妙地陷入了另一个坑洞里。

小说到最后止于她十周岁生日的夜晚,也止于她的人生真正走进黑暗的那一天。

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人生太过失望,也太过艰难。

但生活却并不会因为她的年龄而改变真实的人性。

一个人的命运,逃不过一个时代的桎梏,也抗不过一个家庭的囹圄,更摆脱不了家人的纠缠与周围人的恶意。当一个幼小的生命还茫然无知于世道的真谛,她必定会走过一个痛苦的探索过程,不断被打击、被抛弃、被损害,再被自己缝缝补补地救起。

这本小说让我感到了比难过更深的压抑,它或许描写的地于极端,但又不得不承认成长本是这般艰难。我们成人,只是因为我们走过来了。

如果有后续,我希望那个看似一无是处的小女孩,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的强大走出那个幽暗康肮脏的家,希望在她的双倍年华里,她能保护好自己,活出不畏任何人的光彩。


24年齐帆齐商学院特训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