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发生的几件事,让我对于孩子利他心的培养有了些许思考。
周末放假,阿姨休息,我和宝妈带着两个孩子两天,上课、做饭、商场购物、玩耍,忙忙碌碌。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因为要给儿子(2岁半)洗澡、安排睡觉,我之前与女儿做了沟通,希望女儿(10岁)能够体谅下妈妈的辛苦,先安排好弟弟的事,再让她洗澡休息。她有些不情愿,还讲了不少的理由。
还有几次,是她与弟弟之间的不愉快,现在儿子2岁多,有了自我意识,做事说话正处于“一根筋”阶段。女儿对于弟弟的一些做法,如果弟弟不顺她的想法,就会产生烦躁、呵斥的做法。女儿的行为或许是为了引起大人们的关注,以寻求关爱,而我从孩子这几件事的表现上,感觉孩子在利他心方面,需要关注和培养。
小孩为什么要有利他心
“利他”,从表面意思上看,就是“有利于他人”,先人后己,把“为自己”放后面,优先“为他人”,将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将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去关爱他人。利他心,就是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算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为对方尽力的那颗心,是作为人“最美丽的心”。
对于利他,其本质就是善良与爱,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帮助别人,是因为觉得帮助别人会给自己添麻烦。但更多时候,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获得对方的尊重,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考虑。
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小孩看到乞丐,然后就说:你看你要好好读书,你不好好读书,以后你就变成他,像他一样落魄,像他一样没出息,在外面乞讨。而另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同样看到乞丐。她对孩子却说:哇,你要好好读书啊,因为这样子,将来你才能帮到他,你才能更多的去帮助到这些人。
同样是读书,却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利己。孩子从小可能就会处在一种竞争的思维中,家长和孩子都会是惶恐不安、焦虑,不敢停下来。一种境界是利他。孩子已经把学习这件事情变成了工具,将所学的知识用来帮助他人、造福社会。
因此,对于利他心的认识需要家长加以引导,用恰当的话术给孩子明确标准,这对于孩子日后自身品格的塑造,性格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积极的作用。
影响孩子利他心培养的因素
父母的错误行为
与利他相对的是利已。有的父母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人如果只为自己,一定也会天诛地灭。我的一位好友在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把车停在路边一户人家的前面,属于公共区域,等他们工作回来之后,停车的车牌被人掰弯了。幸好车上有自动录影装置,最后知道就是这户人家干的,就觉得这个人完全不可理喻,而这户人家却大言不惭的说挡住了他车的出入。
好友去他家里面,其实也没看到车,他们家就没有车。对方在行动之前,还查了这样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觉得自己不用担负任何法律责任,就只需要赔车牌号就行了。所以,他就做出这样故意恶心人的行为。
试想一下,有这样行为的父母,引导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是一个有利他心的孩子吗?
家庭成员的变化
作为家长,我站在家中老大的立场,对于开头提到的几件事,或许并不是没有利他心,也可能是家庭成员的变化导致。两年前,老二出生,让她少了关注,分走了原本属于她的爱与物。
某些时候,我们可能还会忽视她的感受,当过多的感受得不到回应时,老大慢慢地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感受为主。每每看到她的这些外在行为时,我们总会忍不住地责备几句,偶尔一次、两次可能没有什么,但次数多了,或许就会使孩子做出更多利己的行为。
片面的思想认识
有的人认为,利他会不会吃亏?古人说:“养成大拙方为巧,修得如愚始知贤。”古人不主张教孩子过于显露、逞强。大拙才是大巧,如愚才知道贤人是怎么做事。
今天,有的孩子在家中步步占先,长大以后到了社会,可能就会“人挤之”;今天,有的孩子在班级事事争胜,长大以后到了社会,可能就会“人挫之”。
利他的认识不到位,就不可能会产生自我价值,谈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培养孩子利他心的方法
父母要身体力行
记得有一位同学,她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来考研的:她老公是博士,女儿在备考师大的一个中学。有一天女儿说:“妈妈,我们家爸爸在读书,我也在读书,只有你不学习。”她被女儿触动了,于是开始定下目标和女儿一起备考师大,最终她考上了师大的研究生,而女儿也顺利考上了师大的附中。
除了和女儿一起备考,她还会经常带领女儿去福利院、敬老院做志愿者,去看望那些需要关照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她的女儿一直是一个比较懂事,有社会责任感的小朋友。
培养共情能力
经常性的换位思考,急他人之所急,帮他人之所需,就需要从小培养共情能力。之前看到过一个视频,几个刚会走路的小婴儿们在一起,他们会互相看看,然后彼此微笑、拥抱。画面温馨美好,像一群雪白的小天使聚在一起欢笑。
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来做角色扮演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当中,体会到理解他人和利他的好处。
爱满则溢,真正的利他心是自己感觉到爱与被爱,内心中充满爱,想要表达,让外在世界更好。而不是通过利益交换,利益最大化得来的,也不是为了委曲求全,能被接纳而被动的放弃退缩得来的。
日常行为培养
通过这次的思考,我逐步认识到:利已从小的方面讲是习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能力,而更高的层面讲就是智慧。面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家长学会引导孩子用利他思维,去考虑周围人的感受,为他人做事,帮助做家务,在劳动中感受喜悦,放大孩子的获得感。
在家吃饭,遇到好吃的,是不是第一筷子先夹给老人,给家长呢?在学校里,自己会做的题,同学不会,是不是愿意把题讲给同学听?让孩子在日常行为中体验到,利他心的培养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施人以爱,施人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极致利他,最终会得到最多的爱与福。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案主赵丹主创,以下各帽人员协助。
白帽:谢蓉
红帽:曹志斌
黄帽:翟宏英
黑帽:周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