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他是晋献公和狐姬所生的儿子。
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交友。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乱晋之时,重耳被迫逃亡并辗转卫、楚、宋、秦等国。
公元前636年,备尝艰辛在外飘零近二十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地,已经62岁的重耳登基继位为晋君,即晋文公。
重耳在位期间任用贤臣,对内实行通商宽农,创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之乱。
公元前632年,登基五年的晋文公,在城濮大战中遵守承诺,首先退避三舍,然后大败楚军。战后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时代的又一位霸主,同时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公元前628年,当政八年的重耳逝世。
重耳一生坎坷大器晚成,若要看懂这位文治武功政绩卓著的明君,只需这几个典故就可以了。
1、 志在四方
重耳为躲避追杀逃到了齐国,齐桓公非常喜欢他,对重耳也是非常照顾,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并送给他许多马匹车辆。
重耳在齐国享受了几年舒心的好日子,有些乐不思蜀了。他忘记了自我,不想返回晋国了,只想在在温柔乡里度过余生。跟随重耳的一众随从颇为不满,但对“胸无大志”的重耳也无可奈何。
重耳的夫人齐姜非普通女子,这位姜子牙的后代希望丈夫能干一番大事业。齐桓公离世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他们认为齐孝公不是贤能的君主,于是密谋策划离开齐国。
齐姜来到重耳面前:“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去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现在你要离开齐国的消息已经泄露,我已经采取措施进行了妥善处理,现在是回到晋国实现你的鸿鹄大志的时候了。”
重耳听了很不情愿:“我没有打算离开夫人、离开齐国,况且我的年龄已经不小了,难道还要硬逼我干什么事业吗?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齐姜见状暂时也劝不动他,离开后把追随重耳的一干人等人叫来,商议如何让重耳离开齐地返回晋国重建大业。最后他们采用了这样一个计策:将重耳灌醉,然后趁他酒醉未醒送出齐国,这样他就不得不返回晋国了。
就这样,重耳无奈告别舒适的齐国,被迫踏上归乡路,最终志在四方竟然真的成就了自己的春秋霸业。
2、 退避三舍
重耳的归乡路并不顺畅,路上经过了千辛万苦饱受屈辱,终于来到了楚国。
楚成王慧眼识英雄,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他以国君的礼仪迎接接待,奉他为如上等嘉宾,令重耳深受感动。
有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一行,宾主双方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成王问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出手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没想到一语成谶!五年后楚君与晋军大战于卫国城濮,现在的山东鄄(音:卷)城西南。城濮大战中,晋文王遵守承诺退避三舍共九十公里。
也有人说,晋文王退避三舍是为了诱敌深入。无论怎样,城濮大战最终晋军大败楚军。晋文王重耳也由此一站,成就了中原霸主的伟业。
3、秦晋之好
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两个大国,关系也十分密切。当年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通过两国联姻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在晋国动荡的时候帮助晋惠公继承君位,在晋国遭受饥荒的时候送去大量的粮食。而晋惠公却不守信用一再食言,而且还恩将仇报。
秦穆公胸怀宽广目光长远,派人从楚国将忠厚谦逊的重耳接到秦国,并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给他,结为了秦晋之好。
公元前636年,春风得意的重耳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登上了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有了的“秦晋之好”加持,虽然年过六旬大器晚成登上王位,经过几年的努力,终成中原霸主。
秦晋联姻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却成就了“秦晋之好”这段佳话,并且这段佳话被当做千古美谈传至今。
4、 贪天之功
说到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不能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割股充饥鄙视贪天之功的介子推。
当年重耳躲避追杀逃亡时,介子推是重耳的几个重要随从之一。逃命中的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逃到卫国之后,窃贼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饥饿难忍。当向种地的农夫乞讨时,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
重耳快饿晕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下到山沟,把腿上的肉割下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一同煮成汤给重耳吃。他凭借这碗肉汤恢复了神志和体力,才追问肉汤的来源。
当他得知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肉时,重耳禁不住流下了悲怆的泪。对介子推说,如果我有出头之日的话,一定要报答你的恩情。
介子推却说,我只是尽股肱之臣的本份,不需要主公报答。
历经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的重耳如今成了晋文公,为了报答那些跟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晋文公对他们论功行赏,或者封赐城邑或者加官晋爵。由于刚刚登基,政局动荡百废待兴,晋文公匆忙结束了对功臣的行赏一事,其中遗漏了一个人,就是介子推。
气节高尚的介子推,没有计较个人的功名得失。他在重耳回国以后,不但不以功臣自居,反而推病隐居起来。这次国君晋文公大赏群臣,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却毫不介意。
他的门人故旧替他颇感不平,劝他去找晋文公理论以得封赏。介子推坚决拒绝,并且说:
“先王九子,仅剩国君一人。老天不让晋国灭亡,晋国就有了晋文王主持晋国大事。可有些接受封赐的大臣,却以为是靠他们的力量,促使国君登基,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偷别人的钱财被称之为盗贼,何况贪上天的功劳为自己的功劳呢?对于这种人,我很难和他们打交道。”
介子推鄙视贪天之功的那些人,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晋文公得知此事后,深悔自己的忘恩负义,派人急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自带领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使出昬招,下令三面烧山,期望逼出藏匿山中的介子推。
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踪影不见。火势熄灭之后,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追悔莫及,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后安葬遗体。
据说,晋文公认为自己放火烧山导致了介子推的被烧死,为了哀悼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烧死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这一天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而介子推被烧死的一个月后,晋文公把它定为清明节。
后人赞叹这位介子推:“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晋文公重耳一生坎坷,在外逃亡近二十载最终返回晋国,以六十二岁的高龄登基,可谓大器晚成。
虽然晋文公在位时间只有八年,但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傲视中原终成春秋霸主,使晋国成为当年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2024年10月6日星期日
晓华理说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