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
许多当代人以为普洱茶是一种新的茶种,其实普洱茶古已有之。据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区的兄弟民族,“茶”就是普洱茶,是用产自现今澜沧江流域南段两岸的云南省临沧市、西双版纳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茶区所产的大叶种茶制作而成的茶产品。所以,至少从唐代开始,茶商们从云南西南地区收购茶叶后,组织浩浩荡荡的马帮,沿茶马古道,将茶叶销到四川、西藏、新疆、内蒙等牧区,成为以肉食为主的牧民消脂去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生活必需品。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6年),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在“普”这个地方设置“普洱府”,并开始将“普茶”进贡朝廷,自此,“普茶”名称变更为“普洱茶”,并从牧民生活必需品变成皇宫、京城达官显贵的心头好。普洱茶进贡朝廷一直持续了近200年,直至清朝覆亡。故宫博物院成立时,从宫中发现大量普洱茶,其中有的已保存了150年,但仍然可以开汤饮用。
古普洱茶区主要地域分布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两地山水相连,日照充足,具有温热湿润的气候特征。区域内有哀牢山、无量山等高大山系及澜沧江、李仙江等江河水系,全境海拔在300~3400m之间,山地面积占95%以上。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世界上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历史时期的普洱茶产地,以“六大茶山”最负盛名。“古六大茶山”系指勐腊境内的曼撒(易武)、蛮砖、倚邦、莽枝、革登及景洪境内的攸乐。而勐海的南糯山和思茅地区澜沧江境内的芒景、景迈茶山种茶历史也在千年以上。从古代各大茶山的形成来看,这些地区是南诏时期银生茶的主产地。而唐代樊绰所著《蛮书》卷七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按今天的地理行政区划,“银生城界诸山”包括有古茶树的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澜沧、勐腊、景洪、勐海一带。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这时银生城界附近的景东、镇沅、景谷等地,亦有种茶的民族布朗族先民和哈尼族先民居住的老茶区。
2、近代
明以后,特别是到了清代,普洱茶达到全盛时期:勐腊、景洪境内的六大茶山已发展成为“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数十万人”的空前规模,成为普洱茶的原料中心。普洱茶产地随着其生产繁荣而不断地扩大,除西双版纳、思茅两地(州)外,临沧、大理、昆明等地也相继成为普洱茶的产地。其中,临沧、凤庆一带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从普洱传入茶籽发展普洱茶。大理古时就是滇南普洱茶销往西藏的中转站和集散地。而就普洱茶的产生而言,普洱茶的产区是从普洱当时的管辖区域辐散开来的。其范围是今天的思茅地区:普洱、景东、景谷、镇沅、江城、勐连;西双版纳州:勐腊、勐海、景洪;临沧地区:凤庆、临沧、云县、耿马、双江;红河州:红河、元阳、绿春;大理州:南涧、下关。
3、现代
2002年6月6日,“2002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究讨论会”关于“中国普洱茶原产地域论证意见”指出:“普洱茶是历史名茶,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工艺性特点”。从普洱茶的发展来看,以古六大茶山为普洱茶原产地中心向外辐射,1973年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适宜云南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昆明、大理、临沧、红河、德宏等地都被纳入到现代普洱茶产区之中。通过对普洱茶发展的历史以及业内人士的普遍认知,以下县(市)生产的普洱茶应加以保护:昆明、宜良、大理、下关、南涧、临沧、凤庆、云县、双江、镇康、耿马、沧源、保山、潞西、梁河、元江、绿春、金平、思茅、景谷、景东、镇沅、普洱、江城、勐连、景洪、勐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