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训练营是公众号“L先生说”的运营者——Lachel,创办的思维训练付费课程。
Lachel:20万关注的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专家;深度思考践行者。
【职业履历】做过数字营销和互联网;执掌过多个大型项目;为多家企业做过咨询和培训
【自有品牌】17年创立品牌「智识学院」;目前已开设多期「智识训练营」;正在筹备「深度成长营」
【擅长领域】品牌:有多年市场营销和品牌经验;管理:PMP持证人 / 项目管理专家;心理学:擅长认知思维与管理结合有多篇思维 / 学习 / 心理学领域热文
【主要作品】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17年全网阅读量超千万);摧毁一个人可以有多简单?;建立知识体系,这份指南就够了;及其他大量转载数百次的热文
【平台合作】领英 / 36氪 / 分答 特约作家;知乎、虎嗅特约导师;多家百万量级公众号长期合作者;多家平台、课程、训练营嘉宾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公众号“L先生说”。
第一课链接:2018-06-14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一课 如何高效阅读和提取信息 - 简书
第二课链接:2018-06-28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二课 结构化思维 - 简书
第三课(上)链接:2018-07-07-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判性阅读 (上) - 简书
第三课(下)链接:2018-07-14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判性阅读(下) - 简书
第四课链接:2018-07-21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四课 定义问题 - 简书
第五课链接:2018-07-28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五课 静态分析 - 简书
本节课的动态分析跟上节课的动态分析刚好相对应。
我们先来看一道思考题。
某网站改版之后,用户的增长速度比之前降低了,出现了停滞。请问这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
网站的运营团队按照上节课“静态分析”的知识点,对网站进行了一次功能分解。
然后针对里面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针对性的做了一些措施和对策。但是仍然没有用,没有改善整体用户增长下降的状况。
那么问题有可能出现在哪个地方呐?
我们看一下上面的分解。根据上节课的内容来看,这个分解是没有问题的,也把整个网站的功能分解得非常细,每个页面都有。但是运营团队忽略了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新来的用户,一个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网站的用户,他打开这个网站后,会马上体验到所有功能吗?不会。
他只会先看到登录页面和欢迎页面。他必须先经过登录,才能使用后面的一切功能。
而网站改版后,网站的加载速度大大降低了,原来可能只需要几百毫秒,现在却变成了几秒钟。这个缓慢的打开速度,使许多新用户在打开网站的过程中,就失去了耐心,然后就直接离开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只考虑了静态的结构和层级,没有考虑动态的流程的问题。所以,面对这些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流程的问题,我们仍然用传统的树状图和Why Tree进行分析,就不合适了。这时,我们需要用动态分析来分析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动态分析”呐?先来看一下下面的的表格:
表格里是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区别。
表格里的“流程图”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方法,就是利用流程图这种思维工具,帮助我们进行动态分析。
先来看一下训练营的流程图:
从第一个环节“报名”到最后一个环节“毕业”,中间用箭头表示顺序,用节点表示事件、操作和步骤,再加入一些选择分支等等的辅助工具,就可以把整个流程非常完善地表现出来。这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一种形式。
那么,把整个训练营的流程图做出来之后,可以用来做什么呐?
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到任何一个节点、任何一个步骤上,对它进行更加细化的拆解和分析。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去拆成一个更加细的流程。我们就可以针对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流程再去思考,可以如何去优化它、分析它。
在这个流程图里,它的主体是谁呐?是学生。学生先报名,然后听课,做作业,最后毕业。所有主体都是学生。那假如我想把老师和助教都放进去,应该怎么放呢?
这时,我们会通过一个新的工具——泳道图,来表示。它就是把流程图分成了多个泳道 ,每一个泳道代表一个成员,然后把各个泳道的所有成员串了起来,来表示每一位成员在流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参与的环节。
下面是一张比较美观的泳道图:
它讲的是HR部门计算和发放薪酬的过程。
那为什么要学习动态分析和流程图呐?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呐?
下面是动态分析和流程图的三个主要作用:
第一个作用:定义、描述、思考一个流程。
比如,我们现在做一个训练营,有一个不了解训练营的朋友想知道训练营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前面做出来的流程图给他,告诉他,训练营就是这么一回事,让他快速了解整个流程和操作。
这里,我们稍作回顾。上一节课,对于训练营这个概念我们是用树状图来进行分解,用WYH来全方面地包围这个概念,那么,我们解决的是what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营;而流程图主要解决的是HOW的问题,训练营怎样展开,如何操作,如何实现,所以流程图它起到的是语言的作用,我们之间可以通过流程图来跟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去交换对一个事物的描述,去实现对一个事物达到共同的理解和共识。
第二个作用:规划。规划的过程与描述的过程非常的相似,描述是把一个已有的流程表示出来,而规划是我们知道一个流程有哪些步骤,需要做什么事情,使用一个流程把它首尾相连串起来。
用流程图规划一个项目,在工作和项目管理中是非常常见的一个方法。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现在需要泡茶,将泡茶看成一个项目,图中表示的几项工作就是泡茶这个项目中,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不加任何规划的话,我们可能就需要5+2+2+5+4=18分钟。如果我们稍微规划一下,先烧水,烧水的同时去洗茶壶和茶杯,再泡茶,泡茶的同时再准备桌椅,那么整个流程就只需要10分钟。
这就是一个规划的过程。我们用一个更加高效的流程,把原本18分钟的一个项目,缩短到了10分钟。把这一套思维运用到项目管理里面,就构成了甘特图。
下面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甘特图的例子:
左边是针对一个项目分解出来的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右边则是把这些工作首尾相连所串起来的一个流程。看一下右边,右边每个方块的长度代表了每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而方块之间的箭头就代表了工作之间的先后关系,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把那些可以同时进行的任务放在一起同步进行,把那些不能同时进行、必须先后进行的工作首尾相连,然后就可以大致计算出,我们做这整个项目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个软件叫做GanttProject,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试用一下。鉴于这节课不是项目管理,我们就不多讲了,相关内容会在以后的深度成长营讲到。
刚刚讲了流程图的两个作用:第一,描述;第二,规划。继续讲第三个作用:分析和优化。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更加有效的一个作用。讲一个例子来说明。
去年L先生跟朋友聊天,那个朋友刚做公众号半年多,他的公众号还叫做“跨界创新”。朋友说,感觉自己的公众号一直做不上去,就是粉丝的增长很慢,问L先生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给他一些建议。L先生看了一下他的公众号,发现了这么几个细节:
第一,他的公众号的名字叫做“跨界创新”,是一个让人感觉非常陌生的词语。
第二,他公众号每篇文章的结尾都有一张签名图,上面写着:写给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第三,他的文章发得比较散,他会坚持一两天更新一次,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转载别人的文章。
看到了他公众号的这三个细节之后,我给他画了这么一张流程图:
这是一第,我们作读者去关注一个公众号的整个过程,还包括了我们所经历的操作和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这整个过程中,哪几个地方我们可以产生对这个公众号认知呐?注意红框的部分。第一,转发的标题和封面,这是第一个认知;其次,是点击文章后看到的公众号的名字和作者,这是第二个认知;然后是正文,这是第三个认知;再然后,是签名图和介绍,会产生第四个认知;最后,关注之后通过问候语、菜单栏和历史文章, 产生了第五个认知。
对照前面讲过的,这个朋友公众号的三个细节,第一,因为他的公众号名字是一个让人感觉很陌生的词,所以在读者看到公众号名字时,他已经失去了跟公众沟通的一次机会;其次,是他的签名和介绍,他的签名叫做“写给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在这里他失去了第二次跟读者沟通的机会,他没有告诉读者“我是谁”、“你为什么要关注我”、“你关注我之后你可以得到什么价值”;第三点,是他的历史文章,点进去你会发现,他很多文章都是转载别人的文章,虽然他自己的原创也没有很少,但是都夹杂在转载里面,那么这里他失去了第三个向别人证明他自己价值的机会。
所以,L先生建议他,先不谈内容,你先把这三点改掉。第一点,把名字从“跨界创新”改成你自己的名字,这样至少可以让别人知道这是一个个人号,而不是其他乱七八糟的媒体营销号;第二点,把你的签名图和自我介绍改一下,你要告诉读者你是谁,你有什么经历,你能给读者提供什么价值,读者为什么要关注你;第三点,在历史文章里面,你要尽量减少转载别人文章的频率,哪怕一周只更新一篇也行,但一定要提升原创的比例,这样别人才会觉得,关注你是有用的。所以,以前有100个人在朋友圈看到他的文章,然后点击,然后走完整个流程,只有一个人会留下来,但是修改之后,可能这个比例会从一个人变成三个人,甚至十个人,而这一切其实都不需要他提高文章的质量和频率,仅仅只是在流程中稍稍做一些调整和优化就可以实现。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把这套流程大致分成哪几块呐?下图给出了一个分析:
如果按照一个读者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来讲,可以分成这四块。
首先看到别人在朋友圈转发,这个时候是知道、知晓;然后下一步是引发兴趣,去了解他,获得最粗浅的认知;第三步就是关注,这个操作也叫做使用,用户与这个产品之间发生了联系,建立了联接就是使用;最后第四步,就是使用之后喜爱它,愿意自发地去传播它。
如果我们把几个步骤按时间先后去排序的话,会发现下面这样一种情形:
知晓这部分是人数最多的,因为所有人必须先知晓,才有可能去了解。然后每经过一步都会有很多的流失,一部分人走了,一部分人留下来,这很正常,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会产生兴趣,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关注。最后经过这样的层层筛选,可能100个人里面,只有几个人会留下来,成为最终的喜欢的忠实的用户。
我们就可以把这么一套,从最开始有很多人,经过层层的流程和筛选,最后留下一部分人。这套流程我们称为漏斗模型,这也是很多做营销和产品的人都会了解的一个模型。
简间来讲,它就是把用户最开始接触到一个产品,到最终留下来成为忠实用户,这一整套流程归纳抽象出来,去分析每一步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用户的流失,是什么因素使用户留下来。它最终的目的是提高用户最终留下来的比例,叫做转化率。
漏斗模型非常地好用,不仅仅是用在互联网上面,比如我们要分析一个门店线下门店的购买率,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有多少人会来到商场,进到商场的人有多少人会经过这个门店,经过的人有多少会被它吸引,被吸引之后有多少人会走进去。通过这么一整套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大致是哪个环节导致了最终购买的人不多,我们可以怎样去优化这套流程。比如说,如果有很多人进入这家商场,但只有很少人经过这家门店,那可以就表示,我们的门店太隐蔽了,很多人没有发现门店。那就可以通过一引起广告投放和指引来引导顾客。再比如说,有很多人经过门店,但只有极少数人会停下来,走进来,就可以通过优化橱窗陈列或者做一些促销来吸引顾客。这就是用漏斗模型来分析和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