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感受的根源。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有四种选择:1、自责,认为是自己犯了错;2、指责对方,驳斥对方,感到恼怒;3、自我同理,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我怎么了);4、同理他人,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怎么了)。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表达,对方的反应通常就会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对方会比较有可能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需要是人类共有,共通的。需要如感受一样是动态的,并且“你的需要”和“我的需要”是同等重要的。在一段关系中,让对方改变或让步以满足自己,是没有把彼此的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需要与策略的区分:
1、需要是感受的根源,是人类共有的促进健康成长的要素;策略是满足需要的方式方法。同一个需要可以通过很多种策略来满足。
2、需要不依赖人的特定情境,特定人的特定行为;策略需要依赖人的特定情境,特定人的特定行为。
3、例如:我需要孩子把房间打扫干净(“干净”是需要,“孩子打扫房间”是策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自己的情绪受他人影响控制。这个阶段我们认为要为他人负责。
2、面目可憎:看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他人的需要,认为自己的需要更重要。
3、生活的主人:看到彼此的需要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是合作的开启。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我们诚实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