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幸,又和当年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同事再次合作了。她和我年龄相仿,谈不上前辈,可是的确在专业和工作上对我影响诸多,更像学姐吧。
一个好的工作伙伴特别重要,她让你把视角专注在通过专业如何解决业务上的问题,而不是业务困难带来的后果上,比如自我否定或者否定他人。这种纯粹,是我一直相信她能把项目质量做好的原因。
我们那天一起访问了一个私人健身教练的导师,被访者刚开始的时候,就像狮子座的表演者一样,眼神霸气横扫会议室里的所有人,充分展示唯我独尊的王者风范,说的也是官话套话。渐渐地,我发现他越来越随意。其中有一个对话:
被访者:“我说话带脏话啊,我习惯了,你们别介意”
主访(老同事):“没事你说吧,我听得挺痛快的,你说了我们不敢说的话”
而作为旁听者的我,或者说上个礼拜还教育自己外甥女不要说脏话的我,可是砸破脑袋也有不了这个回应啊!
那个被访者,慢慢的卸下了自己的面具,在沙发上甚至沙发瘫了,和我们幽默的讲他的励志故事,我们彼此都收获良多,最后临分别的时候,他对老同事说:"非常感谢你,你帮我梳理了我的思路。"
事后,老同事回顾,她也强烈的感觉到了一开始对方的那种霸气,她认为既是一种攻击也是一种防御。“他要耍威风嘛,就让他耍一会。等他耍够了,谈到正题时,我再引导他。”
几乎在同时,我另外一个设计师朋友,在群里反复说她烦躁。晚上询问的时候,是因为工作。她的客户,总是很虚无缥缈的说“没感觉”,要有“格调”之类的政治正确但是毫无意义的要求。
虽然我没有在现场,但也基本上可以体会她的郁闷,以我曾经负能量爆棚的心态(现在也仍然不时爆发),去模拟一下作为烦躁的“我”的心理过程:
1)客户这么说,几个意思?他不满意?
2)客户觉得我不够好。
3)不对,我还挺好的。
4)所以,客户一定是有问题的那一方。
5)客户是笨蛋,他怎么那么笨,他到底什么意思,回到(1)循环
基本上会卡在1)和2)之间很久,揣测他为什么不满意,是不是自己不好而自我攻击。导致没有去关注到事情/作品本身,而是转为对自己的评价。到了下一个阶段就是自我辩护,因为在辩护,自然要有个对立方,也就是客户,客户成了“我”的敌人。有了敌人,有了战斗,有了愤怒。这个时候作品在哪里,早就不重要了。
面对愤怒,一般有两种出路。1)发生冲突,比如发脾气。2)逃避,冷处理或者不处理。
当然大多数设计师就会一边谩骂一边应付(略等于冷处理),在负能量满满的心理压力下,完成了一副自己都不太满意的作品。渐渐地,都会讨厌这份工作,蔑视自己专业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网上会出现那么多段子:甲方/老板站在设计师背后指指点点,让往左一点或者右一点。设计师变成了工人,真正的美工。
另一个设计师,给了解方,她说“我会具体化那个问题”,比如你说觉得难看,我会问你哪里难看,是颜色还是字体,还是左上角的花儿?
不说方法论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沟通,把能量用在对话上,而不是攻击和否定上。把焦点放在作品上,关注的是事情而非对人的评价。
那个一开始霸气的被访者有句话说的还是非常让我感触的:你学了很多知识很好,但是你如果不能通过和别人分享知识,带来价值,那么知识是死的“,这里的价值,可用购买的金钱来衡量,是通过沟通来变现的。
无论健身、咨询或设计,我们都受了大量的专业训练和知识储备。我们通过专业来服务他人。被服务者,不管是老板还是甲方,其实在购买我们服务的那一刻,在专业人士的领域里,是弱者,是需要被支持的,去达到他的目标。只是这个弱者,不会像嗷嗷待哺的小孩那样有纯粹弱者的表现。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带上什么都懂、挑你毛病的面具,因为毕竟是在商场/职场,需要被人尊重。而尊重,是沟通的基石。
所以,他想威风就让他威风一会吧,耐心的等那股劲头过去,我们还是要去关注他的内在需求,帮助他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他在你的专业领域,无法用你的语言提出能够执行的行动要求,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要耐心的去引导他,具体化那些无比正确但无法实际操作的建议。
好的服务者,是不需要太多废话就能和被服务者达成默契。但是还没有形成那股默契之前,还是多多耐心的沟通吧。否则,我们掌握再多知识和技能,只能是满足自己好奇心和虚荣心的多了的那一项而已,没有任何除此之外的价值。
分享访谈时,一段另一个被访者的金句
1)好的专业知识 + 好的沟通/销售能力 = 最棒的情况
2)不好的专业知识 + 好的沟通/销售能力 = 忽悠,还是好好修内功吧
3)好的专业知识 + 不好的沟通/销售能力 = 自己吃亏,要去做提升沟通能力
这些被访者都不是专家,不是什么大学毕业,他们有大量的、成功的实际操练的经验。他们仍然选了我们这些“书呆子”理论派做研究和咨询,本身就值我们很感恩了。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彼此成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