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吃人。”我们都被《觉醒年代》中鲁迅先生这段话所震撼。
而现代学者中有一个研究鲁迅而不被我们熟知的学者那就是钱理群教授。他用最柔软的内心,去写着我们熟悉且有陌生的鲁迅先生。
一 通透的人生
钱理群从小家境优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外祖父是浙大的校长,母亲从小接受英文教育,父亲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49年,父亲去了台湾,母亲则选择留在大陆。1960年,从北大毕业的钱理群被分配去了贵州安顺,那时所有的人都躲着钱理群,可是崔可忻出于欣赏与爱,选择和钱老携手一生。
在贵州的时候,他父亲的照片被人发现,随机指责他:“居然保留着反革命的父亲照片。” 随后,父亲的照片就被缴收。
后来,被平反后,他们将照片还了回来。可是,因父亲的原因,饱受艰辛的钱理群将父亲的照片烧毁了。
但后来醒悟过来说:“这是他这一生犯的最大的罪孽。”
就因为这个原因,他选择和爱人不要孩子。
在年老后,钱老和妻子选择将房子卖掉,选择住进了养老院,虽然在外人眼里,这是个疯狂的选择,但是钱老和夫人认为在养老院可以接受专业的照顾也少掉很多琐事,这样他也可以沉下心来进行写作。
在2018年,崔可忻被诊断出来为胰腺癌,但是身为医生的他放弃一切维持生命的手段。她很喜欢唱歌,因此在生命弥留之际,身穿白裙,在养老院的举办了一场告别晚会。钱老则默默的在台下,记录夫人最美的时刻。
没过多久,崔可忻就离开人世了,钱老将她的房间维持原状,仿佛她从来没离开过。
挚爱的离去,并没有让钱老大悲,而只是淡淡的说:
“我们的关系是罕见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生死问题,死后怎么样,全部讨论,毫无顾忌。
她最后把自己省钱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整个过程我们两个人都没有流一滴眼泪,这一切都是想过的,都想透了,都谈透了。”
钱老和夫人的面对生死的观念就像蒲松龄所写的:“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
二 将苦难化为资源
因为父亲的原因,北大毕业的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安顺的一所卫校里当语文老师。
对于20出头的钱理群,当时的分配无疑是当头一棒。当时他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那就是,留也留不住,走也走不掉。
所以,他想起了一句古话,狡兔三窟。他说:“那我就要搞两窟。”
一做这个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这个是近期可以实现的目标。
二继续研究鲁迅,未来重回北大讲堂。这是理想目标。
钱老对这两个目标是这样解释的:
“因为人完全没有现实目标,只有理想是很难坚持的,另外人只有现实目标,没有理想,最后也有可能被现实吞没。”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钱老搬去学生宿舍和学生同吃同住,但等到学生休息后,他又回到宿舍研究鲁迅。
就这样钱老在十八年后如愿回到北大。
正是因为贵州的经历,使他的人生阅历变得非常丰富,在这些经历中他也总结出特别重要的人生经验“人不能世故,但必须懂世故。”
懂世故不代表做人没有底线,钱老著名的说话三底线。
一、力图说真话;
二、不能说真话则应保持沉默;
三、无权保持沉默而不得不说假话时则不应伤害他人。
在采访中,钱老又将这三条底线进行了扩展,在谈到说假话时,钱老又说出了这三条。
一,分清是非,说假话是错的;
二,只能是被迫,不能主动说假话;
三,不能因为说假话去伤害他人。
当许志远问道,钱老是如何面对当时在贵州的痛苦时。
钱老说道:“苦难就是苦难,我们不能把它理想化,也不能去美化它,而是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
这是我对钱老最佩服的一点,在现代社会,我们都经历这或大或小的困难和痛苦,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在苦难中迷失自己,也不要遗忘苦难所带给我们的经验,而是让我们所经历的化为我们的人生经验,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
三让许知远沉默
在采访的最后在钱老和许志远一块去感受生命的色彩,他们沿着养老院的周围走着,他们走到一棵树的旁边,说道:“你看这个树上的叶子有黄的,绿的,红的,它有一个色彩的变化。”
这时许知远向钱老发出提问说:“您现在是从历史的世界,到了一个自然的世界。”
此时钱老并没有向其他受访者一样寓情于景。
而是继续说着:“你看这个树也是,都是绿色的,但它也是有另一种色彩,(比如黄色)。”
许知远还是继续追问道:“这是另一种世界。”
钱老纠正着,说:“这是另一种色彩。”
此时的许知远并没有明白钱老的深层含义,而是继续追问道:“哪棵树跟您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最像?”
众所周知,古人独爱树与品格挂钩,例如竹子的品质是谦虚和正直,杨树的品质是吃苦耐劳。
可是,此时钱老只想不带入任何知识,观察大自然中不同的色彩和风景,于是他直截了当的说到
“到这个时候这些都别管,你还是习惯性的这种思维。”
其实我就是欣赏它,没有任何知识的介入。
我就是感觉色彩,欣赏它的颜色。”
在钱老的一再打断下,许知远最后和钱老一块坐在午后的长椅上感受着微风,欣赏这园子里的春色。其实在生命的长河里没有那么多意义的追寻,我们往往因为追寻所谓的意义,而错过生命最美好的风景。
四写在最后
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后疫情时代,在这里借钱老的话,我们一块共勉。
疫情是百年未有的历史危机,最令人不安的,是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他给自己定了三条规定:
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
等待,很多事情现在都不能着急;
坚守,不能在一片混乱中就跟着大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