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出门前叮嘱,别忘了去买点芦柑,上次买的芦柑吃完了。
曾几何时分不清芦柑,橘子,桔子,都是芸香科水果,都是剥了皮,分瓣的。但是芦柑有核,橘子核少。同时芦柑吃的时候一般要到秋天,表皮颜色也是橙色。橘子吃的时候表皮还是绿色呢。芦柑皮比较厚,橘子皮尤其是早橘,那个皮很薄,水分也充足,渣渣也少。
桔,其实是橘的俗字。也就是说,写橘太麻烦,就用桔代替。因为北方有一种植物就叫桔梗,桔在这里读jie4,和桔子根本没有关系。
自从大治河开挖后,两岸的田地慢慢地成了橘园。临近的村庄在自家的屋前也纷纷种上了橘树,自有自便当。我家也不例外,就在门前的空地上种上几棵。真的是“后皇嘉树,橘徕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当年种的橘树都是嫁接的,嫁接的砧木原来都是抗病能力很强的枳,或者是本地野生种。而嫁接的芽,听父亲说还是黄岩蜜橘的种。
为了能吃到不同时候的橘子,父亲种了三个品种的橘子,分别是早橘,中橘,晚橘。刚拿回来的橘子苗不大,长了没几片树叶,一点也不起眼。
过了没几年,橘子树慢慢长大,慢慢地发现有橘子挂在枝头。尤其是早橘,早早的就可以发现有蝴蝶在枝头逗留。第一次结果,不多,就那么精巧的四个,正好给家里每人一个。
早橘的表皮还是绿色,是否成熟可以吃我们也无从知晓。只能看看外面集市上有无橘子开始卖?因为品种差不多,成熟与否也差不了几天。
早橘的皮很薄而且紧实,厚度约一毫米左右。慢慢地褪下表皮,在手里就可以感觉到有橘子皮的小液滴喷洒在手心里,散发出橘子特有气味。表皮褪尽,就可以看到缠着白色筋络橙色的瓣囊(nang1,上海本地话),轻轻地掰开,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瞬间有充盈的汁水布满口腔,酸酸的,冷不丁打颤。吃过了第一囊,吃第二囊时已经适应,感觉酸味少了很多,在舌尖上更多的是橘子的甜味。
如果酸味太大,那说明采摘得早了点,过一周两周再说。采摘早的橘子也没事,放几天或许会有所改善。自己种的橘子就有这个好处,想吃了就去树上摘几个吃,不想吃就让它挂在枝头看风景,到深秋也可以看到橘红色灯笼掩映在苍翠中。
晚橘比早橘晚一到两个月,晚橘一般就等挂在枝头变黄。但是说实话,晚橘就是好看,口味比早橘差很远,早橘残渣基本没有,而晚橘残渣很多,满口的橘子筋络。所以价钱也比早橘便宜很多,过年吃的大多是晚橘,纯粹是图个喜庆。
到了冬天,父亲就开始剪枝。到了早春还要掰去一些侧枝,每年我们都可以吃到酸甜可口的橘子。但自从父亲过世,我也外出求学工作,偶尔回老家看到那枝条横叉,果实稀疏,不免有些伤感。
几年前,实在看不得橘树如此落魄,干脆移除了。如今的门前如此空空荡荡,一任秋风凉。时过境迁,回首向来萧瑟处,不是风雨满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