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作家二安子之安茂元先生关于安子文化浅谈
1992年的秋天,是年24岁的我离开了延安大学化工学院,走向社会。如同当代大学生一样,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是回家种地、办企业,还是出外上班、打工?
我原名安烨,现名安茂元,出生于延安市延川县关庄镇关庄行政村。关庄村四面环山,村前的青平河细水长舞如仙女,流水潺潺似神曲。这是一座散发着诗情画意的世外家园,这是一方空气如月光一般清澈的田园,是我心中如梦如幻的远方。有二十多年教令的父亲背景离乡了,他是大作家,却至今生活艰苦。这里不是文化人的天堂,却是文化人的炼狱,要么被毁灭、要么重生!这里东往县城五十多里,西去延安市一百多里,南下文安驿镇四十多里,北去永坪镇六十多里,交通闭塞。我选择了出外打工,逃离家乡,希望有朝一日练就一身的本领,再回报养育我的故土。
1993年,背负着生活的苦涩和美好的理想,我来到古城西安;秦、汉、隋、唐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如星光一样璀璨,滋润我从小对文学艺术的渴望之心,并在心中渐渐萌生了用文化改变命运,用文化建设家乡的愿望,从此决定献身文学事业。
1995年,站在我人生的第二个十字路口,迷茫着,思考着:为什么写书?写什么样的书?这一年,机缘巧合,也决定了我与父亲安春鹤的终生合作。
如果说,冬天与春天的交替是温度的变化所至,如果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纷争是陆地与海洋的环境差异所至,如果说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工业,农民被分为守地与出外创业者是土地被重新分配的问题,那么,回乡创业,摆在农民面前的出路在哪里呢?
2011年,长篇小说《破碎的作家梦》(作家出版社出版,二安子著)正是在诠释这样一个主题。书中有四位喜欢文学的所谓农民作家,他们当时的身份都是农民,其中有退伍军人,有种地的农民,有当过通讯员的媒体人,有经过商的商人。书中作家梦的破碎,不是文彩的江郎才尽,也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心死、至于身损。
土地是个分割线,书中第一主人公完全脱离土地,神似作者本人;但是摆在面前的最大的障碍是:对土地的亦然恋恋不舍,致使对“是农民作家,还是知识分子作家的身份处于选择,还是被认同的问题?”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心中也时常反思:农民都像我一样写书,谁来种地?农民都出外创业,谁来种地?农民都有技术、有文化、有思想、有经商能力了,谁来种地?
土地就像母亲一样有付出,无所谓索取;土地就像母亲一样慈祥,温暖的怀抱让人类难以割舍。而然,母亲的爱从来不是孩子无能的借口,母亲的袒护也从来不是孩子忘本逐利的文化悲剧。
《破碎的作家梦》里,土地不是束缚农民的牢笼,在新时代,随着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知识分子的距离缩小,阻碍社会发展的最深、最隐、最顽疾的是一种所谓“领地意识”的本性使然。
书中另外三个主角,在没有放弃爱好文学事业的前提下,有承包果园致富的,有养殖专业户,有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致富的。
土地,家园,永远是我们心中用彩云编织的梦。乡村振兴,就是把心中的梦想化作一座座蝶飞凤舞的花园,小桥、流水的田园;让金种子在黄土地里成长出“五谷、蔬菜”的清香,让乡村再次飘起百姓的欢歌笑语。
写好乡村振兴的故事,实现中国梦,是我的社会责任,也是当代作家的社会责任。
(文/冯彦安 王世军 口述/安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