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有点混沌的一天,整个人昏昏沉沉,没有精神。原因是连续三个晚上的熬夜,把我的灵气都耗光了,仿佛丢掉了魂。实在是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动脑的工作,姑且写点心情感悟吧。
昨天看到一个关于回避依恋型人格的解说,我有种突然被敲醒的感觉。回避型人格在处理浅层次关系上比较自在,属于安全区;但在处理深层次关系上,会不知所措,没法建立深层次友谊。回避依恋型人格明显的特征是不会主动联系已经产生物理空间距离或相处时间阶段性结束的家人或朋友,且没有深交的挚友。
说实话,看完这些分析,感觉就是在说我本人。
造成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从小缺乏无条件的关爱,经常性的忽视,导致在6、7岁前就形成了降低自己依恋需求的惯性。长此以往,便没有了对长期关爱的需求,对深度关系的认知是扭曲的,认为是一切的关爱都是有条件的。深度的关联关系只会让人受到伤害,所以避免越过社交安全区的界限。
我之前看心理学相关书籍时,也见过这个类型,但是并没有觉得像自己,直到看了这个视频,才发现我深层次的依恋需求是一直被忽视的,包括父母和我本人。从小我就经常被评价为“懂事的孩子”,我应该是想通过自己的懂事换来家长的一些关注和关心。我时常安慰自己,我的父母他们自己的问题都捋不清楚,一地鸡毛,天天吵架打架,更别说有精力关注我了,甚至还经常向我寻求情绪价值和精神依靠。所以我也就慢慢习惯了,说实话我感觉虽然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但我还是没搞清楚到底怎么才能帮助我自己满足被忽视的需求。确实有点想找个心理咨询师看一看我的症状,但是奈何心理咨询师都好贵噢,不想花那些钱为了治疗我的一个性格,或者改善我的一个情绪,至少现在是还不舍得。
不过我算是终于知道我面对亲密关系时的真实反应是什么了。原来我一直期待盼望着能有一个好朋友的心愿,是我自己在潜意识中根本不相信的。不相信我能拥有这样一个好朋友,也不相信世界上真实存在这样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