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在执教《亲爱的汉修先生》时,将这本书如“做项目”的形式进行开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陆志平先生所说:“新课程改革最大的问题是师生共同缺少项目意识。”
高老师课程意识强,将这本书像做企业项目一样,将这本书通过六个项目进行教学。
项目阅读一:一本书到底有多少人?一节课通过梳理书中出现的人和他们各自所做的事,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
项目阅读二:你敢写真话吗?我们的习作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真话,整篇的套话,违心话常常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之中,如何才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呢?这本书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项目阅读三:鲍雷伊的习惯。写日记、爱读书,是书中鲍雷伊养成的好习惯。在我们平时的写日记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字写“信”的方式进行。不过,个人还是很困惑,虽然极力引导,但还是有一些孩子不想写、怕写日记。如何将写“信”的魅力让孩子们感受到,并深深地喜欢上它呢?
项目阅读四:奇妙而魅力无穷的“读书”两字。通过讲解“读书”一词的繁体字,学生们感受到了汉字是如此的有趣,每个字都是属于它的故事,高老师把汉字教活了。
项目阅读五:研究“我”项目。文章中到底出现了多少个“我”呢?老师真是用心,一个一个地数,并作了统计,还将三年级上下两册中每个单元的习作进行梳理,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以“我”为中心展开的写作,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中,孩子们也就明白了在写文章时,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人云亦云。这让我想起朱煜老师昨日说的“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就是做到文从字顺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朱老师的观点和高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在作文教学之中“我”的主体性与它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六:组建“亲学”。何谓“亲学”呢?原来是将《亲爱的汉修先生》叫做“亲学”。也就是把我们所读的课外书,以“第一字➕学”建立一门新学问,如我们正在共读的《海龟老师》可以称作“海学”;之前所共读的书目《猫哈拉商店》,也可以建立一门学科,即为“猫学”……这个说法,真有意思!
从一本书出发,深入进去,看看哪些问题是可以并值得研究,老师以《亲爱的汉修先生》为例,将其研究的几个方面显示了两个问题,分别为:
1.研究为什么要给名人写信?为什么说所有文章都有信?
2.研究鲍雷伊是怎么参加比赛的。
3.统计鲍雷伊二年级至六年级各写了多少文章?
4.提问。这样的整本书教学既生动有不乏趣味性,孩子们很是喜欢,值得学习,如何深入进去,而不是简单的走过场?这需要我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整本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