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3选择?
普通人经常采用两种选择,我赢或者你赢;反抗或者忍受;成功或者失败;支持或者反对,而第3选择不是来自妥协,不是我必须打败你,是双方愿意一起创造。协同达成更好的选择,发挥创造力,用第三选择可以处理婚姻问题;解决工作难题;面对孩子的问题;走出财务困境;帮客户解决问题;处理可能会打官司的问题……
协同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一:我看到自己
常常问自己主人翁何在,掌控自己的是自己还是情绪,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无论何时何地都有选择的权利,你必须拥有独立的完整的自尊体系,而不是身不由己,没办法,只能这样,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面临选择时问自己:此刻是我的选择吗?还是因情绪做出选择(恐惧),还是为了面子而做出选择?
思维模式二:我看见你
视他人为人而非物。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对对方下了定义。“他是一个富二代”,“他是一个官僚”,“他是一个奸商”,“他没什么文化”……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甚至包含着仇恨和偏见。当你无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3选择。
思维模式三:我找到你
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自卫。当你与别人见解不同时,最好的应答是:“你不同意?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并切实采取行动。在这一步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尤其是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需要能够学会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
思维模式四:我和你协同
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在这一步当中需要很好地使用头脑风暴的工具,不要在创意的过程中过多的评判和争执,鼓励大家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直到能够满足双方的最基本需求。必须要相信能够找到第3选择,这一步才会有好的效果。
创造协同的四个步骤:
询问:
问对方: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是个革命性的问题,可以让对方减少防御,与你一同探索实验;
界定
双方讨论“更好”究竟意味着什么;
把双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条件都列举出来;
创造
双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条件的第3选择;
达成
当形成真正的第3选择时,协同各方会群情激奋,这时达成了协同。
让一个人情绪水平降低的方法:让对方点头(感同身受的语言)
第3选择的人生
第3选择最本质上的思想其实是佛教讲的无分别心,我们通常把生活分成“工作”和“休息”,于是“不停地工作”和“退休后休息”成为了两种选择模式。
第3其实我们可以寻找第3选择:“做出贡献,享受人生”。
如果你有一个永久的使命,你就可以永远活在高潮中,选择奋斗,同时也是选择了享受。最重要的是,有个愿意为之奋斗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