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傍晚,有几位拆书家傍晚聚集在麦当劳,一起拆书。大家一时纠结于3-1晋级时,从What、Why、案例这样的片段输出的How,应该从哪里来呢?必须原书里的?可以原书外不?必须公开的?能否有拆书家自己归纳的?一时争议不下,千里外打电话过来想听听我的意见。
昨天傍晚,恰巧,在现场晋级时,有南方城市分舵来的拆书家也提到这个问题,特意想听听蜀汉分舵的拆解标准是什么。还讲到,在自己的分舵里,拆书家给到学习者的How,如果不是原书前后页里作者明确给出的那个款式,加之没有得到验证,那,晋级肯定会不过!话语间,这位拆书家有点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个解释的样子。
是啊。拆书家晋级到TF3-1时,开始要求在三级的片段选取时,必须是不包含How的。按理说,【R】+【I】应该有How输出,What、Why、案例这样的【R】无How,那【I】环节就必须有How。那么,上面的问题就来了,How应该从哪里来?
根据我对《拆书家成长手册3.0》和《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了解,以及我的观察家经验,How的来源应该有六个:
第一、原书前后页里直接拿来用;
第二、在作者同系列书籍里,或者其他作者同主题的书籍、文章、报道里找;
第三、拆书家对一些经典模型的直接套用;
第四、拆书家对第一、第二种、第三种情况做了修订或增补,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整体框架的;
第五、拆书家结合自己的经验、阅历、认知和解读,提炼和归纳出来。
第六、拆书家引导学习者现场共创。
我这样讲,肯定有许多伙伴会提出不同意见的。怎么可以这样?!你这是置原书作者于何地啊?难道你有比原书作者还厉害?!
拆书家采用原书作者之外的How时,关键在于这个How要逻辑自洽 、步骤清晰、验证有效,学习者可复制可习得。
我讲几个例子,你就可以多多少少理解一些我的意思了:
1、How本身具有可变天性。我们拆书时,经常练习的技能,主要包括肢体表现上的动作技能、心理和认知加工上的智慧技能、社会和人际交往上的人际技能,三类。不同书籍的作者,因为有不同的认知和阅历,包括有不同的专业领域和文化背景,对于同一段文字、故事或者案例,会得到不同的启发,或不一样的结论。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觉远大师圆寂之前,背诵了《九阳真经》。张君宝和郭襄后来根据各自听到的和领悟到的,分别开创了武林里赫赫有名的武当派和峨眉派。在一样的场景下,听到了不同的关键字、看到了不同的关键动作,领悟到了不同套路,输出了不同武功招式和不同的武术派别。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实,这也是指不同的学习者各自解读到并输出了不同的How。
2、原有How的作者也会迭代。我们大多伙伴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从七个习惯到第八个,说明原书作者柯维也在不断思考、实践和迭代。许多书籍的作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修订自己的作品,用新的How替代旧的How。帮主新书,就在老版本基础上,更新了40-50%内容,相应的How也迭代了。
3、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How。我们再看《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这本书,八个习惯到4原则,说明同样是成为高效能人士,在不同作者眼里,需要掌握的技能不仅有数量上的不同,也有思维角度和训练方法的不同。
4、How有不同的边界条件。适用条件不一样,How的步骤就可能不一样。
有时候,我们选取某个片段,真的是因为确实需要一个合适的片段,来引发一场拆书学习活动,比如说我们的这几次三级关口的晋级。这个片段到底能引发出怎么样的How,在拆书家公布自己的拆解结果之前,还真的不知道。
那么,同一片段会输出不同的How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拆书家在讲解这个How的时候,做到了逻辑自洽 、步骤清晰、验证有效,学习者可复制可习得,我们又何必纠结是不是原书作者的How呢?
其实,有些技能的底层,确实是一样一样的。就像大饼、披萨、夹心面包、肉包子、锅盔、馄饨、饺子、臊子面、馕等等面食,核心就是面+肉末,无外乎要考虑有营养+易消化+好制作+喜欢。为什么南北东西中外还要搞出那么多制作花样来?那是考虑食客口味偏好、食材采摘、白案师父水平等资源条件去了。
小贴士:
1、选取片段时,仅仅选取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案例,如果没有把引出这段文字的主题一并摘取出来作为选段的一部分,输出的How可能会更多样。我自己就有过这样一个经历,仅选取《影响力大师》里一个案例,结果输出了问题解决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力资源管理要“解剖标杆、消灭优秀”、个人成长要“模仿优秀、复制优秀”三个方面的How,在山城分舵做了一次“一鱼三吃”的拆解分享。
2、《拆书家成长手册3.0》和《这样读书就够了》里有零星提及怎么输出How。
《拆书家成长手册3.0》,P70。那些行动建议,可以从原书的其他页面直接拿来讲,也可以分析原书案例,提炼出逻辑和步骤。
《这样读书就够了》,P180。最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段故事,得到的启发或指导性结论都可能不一样。就像前面章节示范的《杜拉拉升职记》片段,换一位拆书家可能思路就完全不一样。这很正常,只要逻辑自洽、结论有效且能够转化为学习者的应用,就没有问题。
3、呵呵,上面的内容,左看右看,仿佛就算是,“第四、拆书家结合自己的经验、阅历、认知和解读,提炼和归纳出来的”?
这里是拆书帮成都蜀汉分舵三级拆书家杨聚东。欢迎讨论,提问。也请不吝指正。如果觉得此文对身边拆书晋级伙伴有帮助,可传阅给Ta,或许真可以给到Ta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您的点赞、评论、分享,当然包括打赏,将激励我写更多、更好的关于拆书技能主题的简书文章。
杨聚东 20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