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北师大李昱晖老师《文有定法》一课,感觉讲的很好,趁热将讲课的内容复盘。
学习最高效的方式是模仿借鉴。古往今来,有很多文章大家,他们多是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等,他们的文章流传至今,是惊人学习借鉴的榜样。如文学大家第一人屈原,豪放派词人苏轼,最后文学大家曹雪芹,都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他们人生经历的分析,发现大文人的共同点:穷愁坎坷,怀才不遇,屈原的流放,苏轼的几度升迁,曹雪芹的家道中落,都赋予了他们生命的特殊的旅程。我们常说“苦难出诗人”,唯有惊心动魄、几经历练的人生,才能留下有生命力的文字。
关于写作,李老师提出:情、思、识三字秘诀。情,心之动也,怀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写出的文字能够打动自己;思,智之端也,向自己提问,常自我反思,避免在幸福安逸中懒于思考;识,文之魂也,有见识的人提出真知灼见,成为文章灵魂。情、思、识,有冲动,有思考,方能有见地,所以曹雪芹提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为什么我们不能写出文章大家那样的文字,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因为我们太佛系、太幸福、太被动、太单调了。其实质是:志不远、情不浓、思不深、识不足。没有波澜起伏的人生,无法经历成长,不会有深刻的思考,也不会得出有识地的见解。
那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文字?唯有学习,直接学习,间接学习。用恰当的方法阅读经典名著,间接培养写作的关键内因,这是我们做最基础的、最长远有效的努力方式,是得“道”的最佳途径。
以读代写,体验生活,让读书成为,情动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见识形成的过程,反思方法的过程。用读书的方式,获取他人的经历经验,这是间接增加人生阅历的方式,是打基础的工作。我们要每读一本书,就写一篇评价的文章;每看一篇文章,就留下自己的感想,读和写是一体的两面,写是读的呈现,读是为了更好的写。
因为课堂的内容的局限,这堂课李老师没有讲“术”的层面,“术”就是技术,是文学创作的方法套路。有了阅读作为基础,我们间接获取了大量的人生经历;再加上文学创作的套路方法,有章可循,反复熟练,我想文章不再是难事。
李老师提出,文学作品的特点是:自由想象、鼓励创新、时间充裕、评价多元,作者往往有“大我”的自信,主动思考,自我表达,“我手写我心”。
学习受益,下堂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