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改变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他说的改变是广义的改变,我们的细胞无时无刻不在新陈代谢,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是被动地在发生改变。
但让我们主动从行为上真正改变自己,还是需要拿出勇气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就像那么多人爱抽烟,明知道抽烟一无是处,却很少有人去戒烟。日常生活中,我们心里也常常有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能做到,但就这样经常被现实打脸。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书中说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作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人的情感像一头大象,理智是骑象人。骑象人貌似在指挥大象,但有冲突时,骑象人的力量微乎其微,是左右不了大象的。
因为大象是被强化的经验支配的,它只承认我们切实体验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就像抽烟人,我们能感受到吞云吐雾的惬意和轻松,想象不到不抽烟带来的健康的好处。这种旧经验根深蒂固的心理机制就是心理舒适区,让我们习惯于用自己旧有的一套应对方式去处理新环境中的问题。
典型的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从监狱释放后,不适应狱外的生活,最终选择了自杀。
老布以死逃避,都不愿意改变。那么改变这么难,我们要如何去做,才能达到改变的目的呢?
书中提到了改变的四个原则:找出内心的恐惧、小步子原理、培养“环境场”,以及情感触动。
读《人生效率手册》时,张萌成功的秘诀就是早起,她每天凌晨4:30分就起床读书。已经习惯于晚起的我们,是无法做到一步到位起这么早的,听到张萌这么早起床,就心生恐惧。
不妨跟上早读的时间,6:00起床,再慢慢提前至5:50,5:30,这样循序渐进,每天提前10分钟,就比较容易做到。同时晚上休息时间也可以同步一点一点往前提,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这就是小步子原理,先有个小小的改变,并让它实现。改变的时候,不和心中的大象做正面对抗,绕开它的防御机制,迂回帮助我们行动。
除了多利用小步子原理,我们比较容易做到的,就是有意识地划分各种“场”,比如看书、写作就在书房或写字间,娱乐、看电视就在客厅、沙发上,这样形成固定的“场”,一进入这个环境,我们就会自动进入学习或工作的状态。
孩子上学时,我也时常建议他多去教室、图书馆学习,少宅在寝舍。知名媒体人粥左罗也说过,他写作时不敢在家写,去办公室效率要高很多。
“场”也是我们通常讲的氛围,也是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我们体内感性的大象会对“场”格外敏感。
大象也是能听懂爱的,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也要以爱和怜悯的态度对待自己。大象能清楚地知道你爱不爱它,在爱的温暖下,它会心甘情愿地为你上路。
“如果你选择直面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积极寻求改变,你就走在通往了不起的道路上了。”
在这条道路上,你将不断脱去自我的旧壳,最终成为了不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