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简单书写,简单表达
长久以来,表达对我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表述时,我总担心自己知道的不够全面,不够公正,不够价值,尤其是在谈论严肃事件时。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习惯于聆听。听叽叽喳喳的好闺蜜给我讲她又听到了别人的八卦,听好朋友边走边聊,讲当下的落叶、天边的云朵、路边的小摊,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所讲的东西也并非全然的客观、公正、有价值,他们只是在截取生活的碎片,跟我分享灵动的生活。原来表达也不是任何时刻都需要做题一样的严肃板正。
可是我长期就陷在这种“做题般板正”的思维里。做任何事情好像都是一板一眼,任何事情在我这里都能有一个评分标准,而我总是给自己“打低分”。这可能也是完美主义在作祟,但完美主义终究也逃不出自卑的笼罩。因为没有自信,所以想要在任何方法都做得很好,都能向别人证明,我是很优秀的!可是现实哪是如此简单,一个人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各个方面都做的完美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我竟然信了,信了自己打的“低分”,信了自己的幼稚,导致我在好一段时间内越来越不愿意说话,说话时也控制不住的会打哆嗦。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观察别人讲话,研究他们讲话的角度,接话的方向,听者的反应,可这只是又一轮的陷阱,把目光放在别人的身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畸形。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表达的场合,表达的必要性和非必要性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在表达上的保守也并非全然无益,至少,看起来是谨慎,安静的,尽管同时伴随无趣、呆滞。睿智的表达需要阅历、时间的沉淀,在抵达之前可能都容易走偏方向,有的人自视甚高、夸夸其谈,有的人讳莫如深、沉默卑微。
但是随着年岁渐长、认知提高,我能清晰地看见一些慢慢进步的足迹了。比如说,我发现,当我对一件事物认识够深时,我能够进行丰富的表达,也能渐渐开始辨别“空话”、“场面话”、“客套话”、“干货”、“干扰”等各种各样丰富的语言表达。也能看见话语背后“回避”、“分享”、“引导”、“索求”等各式各样的态度。善于思考是好事,但是日常的交流和分享中考虑太多反而是种负累,可是,已经习惯了精加工的大脑在闺蜜对谈时能收放自如、自动松懈吗?这是我尚未明白的事情。
精加工的大脑不适合闺蜜对谈,因为会看起过于“较真”“冷漠”,但是当遇到同频的人的时候,会很愉悦。当讨论一件事情时,双方有来有回、有例有证、有合有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正是因为尝到了这样的甜头,所以激发了我想要表达的欲望,想把语言说的更顺畅些、观点表达更深刻些。
简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有跟多人各抒己见,但它不像视频或图片平台,这里的文字力量没有被削弱,我们能看见一些更深刻的东西,而不只是流于表面。希望能在社会的浮躁下坚持学习和坚持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