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防御,是大脑把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一个途径,是将不愉快情感的某个或某些组成部分,移除到意识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
其中的不愉快情感被认为有三种:焦虑、抑郁和愤怒,分别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和对可怕事件将要发生的想法、可怕事件已经发生的想法、想毁灭某人或某事的想法组成。
要你命三板斧
这里武老师又强调了一下,自我防御机制,从好的方面来说,是自我保护,可以让我们的自我功能得以保留,不至于被太过浓烈的感受摧毁。
精神分析学家布莱克曼举例说,当孩子的手指意外被外门切断时,父母会体验到浓烈的焦虑、自责和抑郁这些不愉快情感。
这时他们要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来防御掉它们,不让它们进入意识,从而能让他们的自我功能继续正常运转。
压抑和隔离
成年人的基本防御方式都含有压抑和隔离这两种自我防御机制。前文讲到,不愉快的情感,包括想法和感受两个部分。
防御是关闭这两者中的一个,或者全部关闭,而关闭想法就是压抑,关闭感受就是隔离。
讲到这儿必须说明一下,武老师文中常用到压抑和隔离这两个词,并非每次行文都确切指的是这两个具体的防御机制。
压抑和隔离,我们是很容易观察到的。有些事,你记得很清楚,但感受却不明显了,甚至一些重要的感受,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启动了隔离。
相反,有些事你的感受很强烈,头脑却不大记得,这是启动了压抑。
在武老师看来,这和性别是有关系的,男人容易隔离情感,而女人容易压抑想法。
比如两口子昨天吵了一架,男人今天还把事情记得完完整整了,却觉得自己没什么感觉了,这是隔离;女人事情记得不完整了,但还能体验到强烈的感受,这是压抑。
重大的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把事情彻底忘记,无论想法还是感受。例如一起严重车祸,不仅导致了自己受伤,还导致了亲人离世,这个创伤太大,有人会把这件事的细节和感受都忘记。
不过,这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闪回。所谓闪回,就是你看到任何一个和当时创伤情景有关的细节,都可能会陷入到可怕的痛苦中,这时的痛苦感受,就是你在车祸时所体验到的。
该如何针对这样的创伤做治疗呢?武老师建议的办法是,再次重温创伤事件中你的所有细节,包括你的想法和感受,完整地记起它们,然后承认悲剧的发生,并接受自己在创伤中的丧失。
如果你的自我这个容器足够强,可以自己来做;如果这个容器不够,就需要找值得信任的人陪伴;如果一般亲友的容器也不够,可以找专业人士。
我们可以通过隔离与压抑这样的方式,暂时把痛苦从意识中赶到潜意识中,以保护自己意识层面的自我。但想要真正得到疗愈,需要拥抱真相。
当然,对于自我功能太低的人来讲,这可能太难了。
分裂、否认和投射
接下来讲自我防御机制的“连环套”,武老师把它称为“要你命三板斧”,它由分裂、否认和投射这三个做防御机制组成。这里来分别解释一下:
分裂,就是你认为一个人或一件事完全的好,或完全的坏,你做不到接受好坏并存;
否认,就是你否为自己或自己所喜欢的人身上有坏存在;
投射,就是你把坏投射到别人身上。
前面讲过,从一元关系到二元关系再到三元关系,实际上是为了在更复杂的关系容器中去处理心灵中的“坏”,这个“坏”在武老师看来,有两个东西,一个是自体的虚弱,一个是关系中的恨。
分裂、否认和投射这三个原始的自我防御机制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连环套”,就是为了把“坏”从自体和好客体身上切割掉,然后投射出去。
可以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这种情况,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个“连环套”,但关键是你有没有觉知,你在多大程度上知道这是一个游戏。
有觉知的人,我们一说这个“连环套”,你就会发现,哦,我在这么干。而没有觉知的人则会偏执地认为,事情就是这样的,我是好的,你是好的,他就是坏的。
当然最糟糕的是,一个人认为整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是好的,所有客体都是坏的。
例如武老师的一位男性来访者,是一位企业家,他的事业很成功,而他有一位弱小的太太。
他来到武老师的咨询室,前半部分谈的是他自己的各种好,到后半部分才会谈他的问题,他自己也发现了这一点。
他能够在事实层面谈问题,但他对自己的不愉快体验,特别是自体的虚弱,总是体验不到,因为他启动了否认的心理机制。
作为一名基本活在一元世界中的男人,他只接受自体的强大,还在相当程度上停留在全能自恋中,而任何损害到他的自体的虚弱感,都会被他否认。
那他为什么会找一位弱小的太太呢?武老师认为是因为他可以把自体虚弱感投射给她。
不过,再怎么投射,自体虚弱感其实还是在他自己身上。于是,每过一段时间他会陷入严重的抑郁中,再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好起来,最好的时候觉得自己简直无所不能,无坚不摧。
他的这种情况,已被诊断出狂躁抑郁症。这必须要接受药物治疗,从而从心理上进行治疗,其中的关键是不断觉知到自己的虚弱,并不断体验到,当产生自体虚弱感时,他不会被死能量所杀死,还能将死能量转化为生能量。
除了这位企业家之外,也有过多位患有狂躁抑郁症的企业家来找过武老师做咨询,谈了一两次之后,就不能进行了,因为他们基本不能接受“我很虚弱”这个事实,不能看到自己在玩“要你命三板斧”。
而这位企业家,武老师能和他探讨他的虚弱,他能接受自己在玩这个游戏,所以就有了觉知的可能。
“透明幻觉”
在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中,还会看到一个东西,武老师称之为“透明幻觉”,就是一个人认为,我不用和你沟通,就能断定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和你讲,你就能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一旦一个人完全陷入其中,和他沟通就变得没可能,我们必须知道,我是我,你是你,我对你的种种判断都是预设,我必须从你那儿得到佐证,才可能知道你是怎样的。
我在我的世界里,是我自己的权威,你在你的世界里,是你自己的权威。这是沟通的基础,否则,就只有投射了。
分裂和投射,是精神分析中的基本词汇,你可以在各个层面听到它们,例如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你的心灵向外的投射。
四种否认
布莱克曼称,一个人在现实感知的基础上,否认分为四种:
1.本质否认
你否认一个明显的事实,例如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经过多方面立体作证的事实,而很多日本人否认它的存在。例如严重酗酒的人,他们会否认自己酗酒。
当他们寻求治疗时,治疗师需要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你不仅染上了酒瘾,你还否认染上酒瘾这个事实。
2.行动上的否认
你用行动来表示,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事是不存在。例如美国一对夫妇,在政府警告说,格林纳达岛有好战分子后,他们还是划船去了格林纳达。
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个事实,结果在看到武装分子后,才意识到这是真的,落荒而逃。
3.幻想中的否认
你坚持错误的信念,来回避令人恐怖的现实。例如这样的说法:“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虽然他强暴和杀害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他还是可以被拯救的。”
4.言语上的否认
你的确干过一些错事,但你不在言语上承认,而是用一些狡辩式的说法,来否认你所做的事情的可怕。
例如一位出轨的女士,会到情人家里大闹,事情已经到了严重失控,甚至出人命的地步,但当她下一次想去闹时,她会使用这样一个说法:“我根本伤害不到他们”,她完全否认了自己行为的可怕性。
很多家暴的男性也是如此,他们会在语言上拒绝承认:“我严重攻击了太太的身体”,而会换成一个听上去轻很多的说法:“我干了蠢事”。
就好像他在言语,也就是符号系统上这样说,就可以否认这件事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一样。
当一个人启动“要你命三板斧”时,因为否认了自己的坏,并极力想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很容易会对关系构成巨大破坏,让别人远离他。
但他又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而会继续使用这个“连环套”,因此会让他的世界陷入恶性循环,最终真可能要别人命,或要自己命。
对这样的人来说,要他们承认自己的坏,并且看到自己使用了否认的心理机制,这一点很重要。
很多时候,这不是咨询师能做到的,而需要借助法律、司法机关的力量。这里讲的,你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找出案例以帮助理解吗?欢迎留言。
总结
1.“要你命三板斧”是自我防御机制的“连环套”,由分裂、否认和投射组成。成年人的基本防御方式都含有压抑和隔离。
2.布莱克曼认为在一个人有现实感知的基础上,否认分为四种:本质否认、行动上的否认、幻想中的否认和言语上的否认。
3.严重的心理问题中会看到“透明幻觉”,一个人认为不用沟通,我就能断定你是怎么回事,你也能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一旦一个人完全陷入其中,沟通就变得没有可能,而只有投射了。
4.当一个人启动“要你命三板斧”时,很容易会对关系构成巨大破坏,让他的世界陷入恶性循环,最终真可能要别人或自己的命。
对这样的人,重要的是要他们承认自己的坏,并看到自己使用了否认的心理机制。
思考
我第一个涌入脑海的是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赶走孙悟空的这个情节。
唐僧认为孙悟空就是野性难寻、草菅人命,是“恶”的代表;否认了看到的被孙悟空打死的妖怪的尸体,而不是人的尸体;
而后把自己脑海中这个野性难驯,草菅人命的“恶”这个形象投射到了孙悟空身上。然后在驱赶他的时候,隔离了情感,继续去取经,直到被白骨精捉去,要吃唐僧肉的时候。
关于三板斧是由时间上的递进关系:第一步是分裂。好坏不能并存。第二步是否认。我是好的、是对的,我遇到的“坏”都是别人造成的。进而投射,你是坏的,我是好的。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