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什么是学外语的第一利器?作者先给母语和第二语言下了定义:母语一般定义为人类个体一出生后从周围语言环境中直接学得的语言,又称第一语言。一个人除了母语以外的所有语言,则被统称为第二语言。文中说过第二语言的水平永远也达不到母语的程度,如果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就会带来要把外语学到跟母语一样好的错觉。
关于“英语启蒙”这个表达,已经成了有低龄孩子家庭的必用词汇,这个词在广为传播的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误导效应,在潜意识中混淆了孩子的第二语言学习跟母语学习之间的不同特性。作者通过英语拼读法“phonics”说明了如果没有了母语口头语言系统已经建立这个前提,这样的“蒙”是启不了的。因为这些教材是在通过“拼读法”的规则去帮助孩子们准确地念出每个词来。在启蒙识字年龄的母语孩子念出了一个词的声音,就和口语里这个词的意思挂上钩了,也就是认识这个词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基本上就和中国孩子通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来识字读书,懂道理的传统启蒙做法一致。而对于中国孩子来说,英语是外语,就算是掌握了拼读法的基本规则,把单词念出来了,仍然不懂意思。因为外语的语音语法这些系统孩子大脑里没有,所以简单地像母语那样学识字、学阅读、长词汇、长知识的学习过程就会有问题了。现在我的孩子学的教材中也有部分是简单的自然拼读,所以作者在讲这个原理时,我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样。
那么中国孩子不具备英语口语听说能力的这个断层,是不是要先有“听力积累”才可以解决呢?最直接能够证明学习外语不需要听力先行的例子,就是插班到美国小学的新移民孩子的零起点英语课程是这么安排的,教学设计都是按照听说读写同时展开来做的,不存在积累听力的做法。第二语言要学到能用才站得住,没有口语交际的语境,真要把口头语的听和说学到能用是很困难的,而且想用都没有用的地方。可是如果孩子能够完整的读懂书就大不一样了,这是在积累知识、提高思辨能力的同时,实实在在地使用英语,是一个最现实的能用的目标。孩子能够读懂原版书,能够享受到里面的知识和乐趣,他们的英语就能站得住了。
母语会干扰外语学习吗?这是一个伪命题,作者通过论证得出:母语和外语相同程度越高,能够带过去直接使用的内容就越多,学外语学习就越容易。如果不能尽量地利用母语迁移来开口,然后在交际中去修正,再怎么去死啃教材和听力,最终的哑巴英语都是跑不掉的。因而,母语水平是一个人外语水平的天花板,母语水平越高,将来外语的水平才可能越高,学好母语是在为将来的外语学习磨砺剑锋、准备“诗外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