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四声),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泮:散,解。未有:未曾发生。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执:把持,掌握。货:财物。
国家安定的时候,统治者容易维持国家的治理,事情还未见端倪的时候,是最容易谋划的,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化,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在祸乱还没有发生前就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主观妄为会招致失败,强行作为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总是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无所执著所以不会遭受损害。
普通人做事情,往往会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所以要始终如一,在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没有失败的事情了。
圣人深知此道理,所以他追求的都是别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珍贵的财物;学习的知识也是别人所不喜爱,不愿意学的,以此来补救别人的过失。总之,他确守无为的道体,辅佐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擅自作为。
如果上一章老子所说的“难作于易,大作于细”的智慧是如何做成一件事情的话,那么这一章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则是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发生不好的事。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防范的关键便是在于有所预测,根据一些微小的征兆而预测到未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祸事,在事情还没有形成到不可挽回的局面之前,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
任何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也是老子上一章教给我们的。老子说,苍天大树,起始于一颗小小的树芽,万丈高楼是从地基开始一点一点建成的,千里之路,也是从第一步开始慢慢前行的,所以,关键就是能否发现事情的征兆。
这一点在中医上面就有着很多的体现,《黄帝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样的说法,意思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相应的措施。
曾经,魏文王问扁鹊家三兄弟之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
然后魏文王又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解释说:“我长兄治病都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都不知道他的能耐,所以没有名气。我仲兄是在病人的情况初见端倪的时候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以为治的都是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严重以后才治,用药下针动作颇大,所以世人都以为我最高明,其实和二位兄长相比我是最差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智慧。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所谓一触即发,不到时候,不会发生。无论是谋划事情,还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时机当在事情未发之时。凡事要有遇见性,在祸事还没到来之前,便应该根据征兆有所预测,从而防范于未然。
ps:这一章还有着很多道理,比如“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慎始如终,则无败事”等等,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见解或指点,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