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现在没人住了。
父母进养老院后,把家托付给钟点工小顾继续照看并打扫,他们工钱照付。
当父母在养老院的生活渐渐成为常态,他们明白自己不会回去住了之后,母亲要小顾时常去我家住几天,用用家里的东西,保持家里的鲜活。而小顾也不无谓谦让,说自己晚上睡觉打呼噜,本来就要和丈夫分睡,于是自己一人先住进了我家里。开始只是去过个夜,到了2022年大家都动不了的时候,小顾夫妻二人基本上算搬进了我家。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我家老太太做了一件很愚蠢,很赔本的事情。亲戚们都很替我的继承权担忧,甚至连老干部活动室的干部都替我担心。但这次回上海小住的一个收获就是,我认识到老太太其实是很睿智的。她这样做保全了自己的“家”。
父亲走后,母亲失去的首先就是安全感,她太需要那些一直在自己周围的人,还如以前一样的环绕自己了。这一点别人也许做不到,但小顾能做到。
小顾每周来探望她,每次都会带来自己的煮食,和母亲指定要的大件换洗衣物。这种探望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心理的支撑对一个老人来说是太重要了。
小顾每周的到来,是母亲可期待的希望,是她在养老院里能定期得到的一束光和一片温暖。小顾让我母亲觉得:虽然自己不住了,但家还在。小顾带来的信息,小顾的出现,都代表着自己和家的联系。小顾不仅仅是个钟点工或称“住户”,她是个聪明的(我希望)也是善良的陪伴者。她深知老人的习惯和想法,她确实基本上全面保住这个家的原样。这对老人是莫大的安慰,是难得的心理良药,因为他们夫妇不仅仅是替老人守住了一个住宅,也是守住了一个家。
父母奔波半生,到二十多年前才有了这个让他们非常喜爱并且自豪的住处。可叹年岁不饶人,父母毕竟越来越老,越来越无力在家独自生活了。
进养老院时,他们担心这住宅的未来甚于担心自己,父亲坚持无论多困难都要回去,可母亲认定自己需要养老院的护理,舒服的活着更加重要。我家争端的结果总是母亲赢,父亲对我哀叹:“你妈妈不要这个屋里了”。
哪里是这样呢?可这个家真是无人可托啊。母亲不信任我,因为她知道我不会用她的方法使用她家里的东西;母亲也不信任亲戚,因为亲戚对她的这个住宅没有任何感情。母亲只信任来我家打扫了20多年的小顾——小顾知道我家的一切摆放,知道母亲的规矩。即便父母不回家,小顾也真的让我们家一直原貌原样,原汁原味的运作着。以至于当我回家时,感觉到确实是“回家”,而不是寄居或借住。不但东西都在,而且被很好的看管着。还而且被使用着,被勤快的擦拭着,家俱不但没有衰败朽坏,老旧的墙板和家具上还似乎更有了一层“包浆”,闪烁着古旧但有活力的光芒。
母亲能找到如小顾这样悉心照料家中运作的助手,真是独具慧眼。她说房子没人住会朽坏的,卖掉房子是动摇了自己的根基;把房子租出去,是毁房的败家行径。而付工钱请小顾来住,那才是对自己家应有的付出。
这次我回沪小住,老太太安排让小顾丈夫搬出去,而小顾则留下和我分睡两室,同时照顾我的饮食起居。老太太说,她哪天眼睛闭了,我也可以维持这个状况,平时让他们夫妇住着,甚至他们的儿子也可以住进来。我回沪时,则可与他们同居并继续享受他们的伺候。
她认为她对小顾一家好,小顾就会对她好。她认为小顾一家人正派懂规矩,会一直像现在这样对待我们。她要我相信她的眼光。
我愿意这样相信,我祈祷她的眼光果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