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见了你!”
《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作者云香,全名旷云香,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德福幼儿园教师,小巫艺术养育课程讲师。本书是柚宝的老师借给我阅读的,内容非常有趣、贴近生活,看完受益匪浅。书里讲的最多的就是“共情”二字,不管是在对付柚宝,还是跟朋友、家人的相处中,柚妈都亲测有效,所以特意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分享给你,也留给自己今后温故知新。
一、如何听到孩子真实的想法:
作者的宝宝豆豆上幼儿园时也经历了分离焦虑。在豆豆这个案例中,最初作者就因为想了太多的问题和技巧,没有做到全然跟随,所以当豆豆反复说“我要你陪我去幼儿园把车拿回来。”作者根本没有听到他前面说的几个字“我要你陪我,”而是反复集中在后面几个字“把车拿回来”上面。
真正的倾听是不带任何预测和预设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哭,但我愿意聆听你,跟随你,结果是什么样的,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倾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真正的倾听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很多的练习。需要清空自己,本书作者刚开始也经常联系但不成功,但却让她和她的家人受益非浅,让每个家人都倍感幸福。很多时候,只要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就会给你们亲子关系乃至家庭关系带来巨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适用于一切关系。
二、商场里的战争:如何拒绝孩子
孩子有表达需要的权利,我有表达拒绝的权利,但没有说一定要牺牲你的需要来满足我的需要,或者:“是牺牲我的需要来满足你的需要。我们有话好好说,行不行都是可以商量。我的态度是想要告诉孩子“你的需要很重要,我看见了。”或者是告诉他:“你的需要很美好,虽然我不能满足它,但我看见了,我尊重它。
如果我们能够在一种方式,效果会不会好一些呢?去商场前提前告诉孩子,我们要去商场买什么什么玩具,其他不能买,如果孩子答应就答应要去了,不给孩子无谓的希望,孩子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失望了。孩子提出要买时,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不可以买。当孩子问起原因,使用直接清晰的语言告诉他,“因为家里有三个芭比娃娃”,这样孩子会比较清楚,事实上这里有几个就是几个记不清,几个好几个圣诞娃娃长得都很像,但也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用客观公正的事实说话,不夸张,不评价,孩子就不会纠结于这些无聊的细节和你争辩。更不会觉得妈妈不尊重事实而委屈。当孩子还是不走,可以陪他看会儿。如果你没时间看那,就直接温柔而坚定抱着他走。
当孩子哭闹时,允许孩子发泄情绪,而不是漠视的说没关系,“你哭吧,我不介意你哭”,也不是威胁当说:“你不走我就走了”,而说陪伴在孩子身边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可以告诉他:“你很想买这种玩玩,可是妈妈不同意,这真是让人太失望了,我会一直在这里陪着你的,如果你愿意,我想抱着你,让你在我怀里哭。”或者什么都不说,只是握着孩子的手,或者轻轻抚摸她的后背,关切地陪着他就行了。
哭泣是孩子的情绪进行自我修复的重要手段,表面上看还是为了芭比娃娃,但也许孩子是因为在幼儿园被别的小朋友孤立了,也许是因为他看得某个动画片的一个暴力情节吓坏了他,也许是因为他看见妈妈抱其他小朋友了,也许是其它原因,但不管他是否说出来,哭泣本身就能治愈他内心的伤痕,让他尽快恢复平静。
三、世界上没有所谓的人际关系一切关系都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成长为一个有高贵品质的人时,我们身边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调整自己。甚至到了足够好时,我们身边的人事,都会调整到足够好与我们匹配。将这样的心态带到家庭生活中,自然也不会坏到哪里去。作者之前也会因为豆豆爸爸但凡说一句半句不满的话,作为全职妈妈的她就会解读为:“你不挣钱在家吃闲饭!”然而当作者有了这样的解读,心理便会接连产生这样的心理反应:“他敢这样说我,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不跟你打一架,你还以为我好欺负!”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良多——家长的境界分五层:
第一层是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爱的全部表达;
第二层是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层是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第四层是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不再停留在“没有办法”“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问题的症状及原因;
第五层是明白了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长的问题,开始提升和完善自己。可以观摩一下,自己在教育的哪个层次哦。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边积累,边反思,边改进的过程,更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一路陪孩子走来,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在慢慢成长,我自己也在一点点儿进步。这便是《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所教导我们的——不断成长的父母才能教育出不断进步的孩子孩子!我相信,有我们的用心陪伴,有老师的科学指导,孩子们将会成为我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