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江影月
经济心理学雏发于本世纪50年代初期,因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学素养的经济学家”和“具有良好经济学头脑的心理学家”共同倡导而形成。经济心理学是一门产生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理论结合处的交叉性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简单来说,它就是用心理学原理解释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现在和问题。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我们常见的和经济有关的心理学有哪些呢?
一、心理账户
这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2017年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心理账户也被称为心理会计、心智账户、心理分账、心理核算,它是一种个人、家庭或组织机构对经济活动进行关注、编码和评估的认知操作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现实中钱放在哪个账户,但我在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把钱另外划分出来几个不同的心理账户。
举个例子:你工资发了1000元,在商场购物时,觉得没买什么就花没了,甚是心疼。但如果这1000元是你抽奖得来的奖品,你是不是花得就很豪爽?
这是因为你把抽奖中1000块钱,放到了“天上掉馅饼”账户中,这个账户里的钱是最不禁用的了,通常是来的快去的更快;
而把工资的1000块钱放到了“勤劳致富”账户中,由于这个账户里的钱我们懂得来之不易,所以花的时候就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1000块奖金和1000块的工资没有任何差别,但是普通消费者就对两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
二、鸟笼效应
这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对他的好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说:“不久之后,我一定让你养上一只鸟。”卡尔森当然不相信。
过了几天,詹姆斯就送了卡尔森一个特别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把鸟笼放在家里,还是坚持不养。可是每次有客人到他家拜访时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每次都要解释很久,不厌其烦。最后,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来养。
鸟笼效应就是这个意思:当一个人获得一件东西后,他会不自觉地去买这件东西周边的其他东西。
这种心理在女人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女人都喜欢买买买,一旦当她们买了一个价值不菲的大衣,就会再买一个名牌包与之相称,还要再加一双提升个人品质的皮鞋才可以出去见人。
三、沉没成本套路
所谓沉没成本,就是已经收不回来的成本了。这部分成本其实应该和你后面的行为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们做决策时,总是习惯性的把这部分成本计算在内。
这个套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第二杯半价”。我们买奶茶等饮料时其实只需要一杯,但由于商家提出第二杯半价的口号,我们觉得“干嘛有便宜不占”?于是多花点钱买了实际上喝不完的饮料。实际上那种饮料有可能是商家不好卖的产品,可能是商家的一个促销手段,用以吸引顾客。
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时依然不见来车,却不愿叫个滴滴——不是抠门,而是不甘心,宁愿在烈日下继续满头大汗耗着也不想让已过去的时间“被浪费”。
四、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提出“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指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即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后,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五、二八定律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定律,叫二八定律,指的是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却占多数。所以想要控制全局,就要控制那少数的重要因子。
六、鲶鱼效应
挪威人比较喜欢吃沙丁鱼,在市场上活鱼的价格比死鱼也要高很多。渔民只能想出很多办法来让沙丁鱼或者回到渔港,但是沙丁鱼是一种比较脆弱的鱼,最终大部分死在了路上。在一群渔民中只有一个人比较特别,他的鱼总能活着回来,后来才知道他会在沙丁鱼中放入一条鲶鱼。而鲶鱼会到处游来游去,沙丁鱼会害怕自然也会游动,这样到达了码头沙丁鱼也是活着的状态。
在企业管理中,鲶鱼效应很能体现效果,企业有着自己的一套传统管理方式,但是一种用一种单一的模式,最终会造成比较危险的境地,甚至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应该时不时追求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并且让企业有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企业应该有一定危机意识。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心理学的规律,如何运用它,为我们服务,从而更好地掌握手中的资源,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齐悦梦想社群一营三班林江影月第53周第3篇总159篇
高中英语教师一枚,忙里偷闲写文,翻译,虽不能做个美美的文艺青年,但也能在自留地尽情抒发自己的观点,还能在课余带几个亲戚朋友的孩子,实现许多老师都想做的从小学到高中带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孩子,就已经很知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