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习惯性认同V习惯性反驳


人大都有个共性,喜欢被赞美和认可,厌恶被反驳和挑毛病。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习惯唱反调,挑毛病,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或与众不同。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就提出反对意见,或者对别人的提议进行否定。

常把“没有吧”“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类的说辞挂在嘴边。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病理性诡辩”,喜欢靠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的存在感。乍一看是能言善辩,在言语上占了先机,实则输得一败涂地。

因为那些反驳很难赢回别人的认可和尊敬,只会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和惹人生厌而已。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里面的情景,让人感触很深。

当时,李雪琴和同伴三人,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报考大学时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李雪琴说,如果大家实在没有自己热爱的,就选热门的。

结果对面有一个人当即反驳:“我觉得不能选热门的,得选热爱的。”

李雪琴反问道:“如果你根本没有热爱的,你怎么选?”

结果对方的回答让人咋舌,他说:“我没有热爱的我选个喜欢的。”这完全成了抬杠!

李雪琴脸上也写着两个字——无语。评论区更是一片哗然,网友们直呼: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在网上和人吵架。

习惯性反驳别人,不管争论结局怎样,于自己而言,都是一种损失。

赢得争论者,往往失去友谊。

为人处世,能够压制自己的反驳欲望,便是最好的交往原则。

为了赢得一时的优越感,最终得到的是朋友的疏离,懂得收敛,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

富兰克林曾说:

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善辩,并不会让你高人一等,反而会将自己推入人际关系的深渊。

学会克制收敛,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长久之道。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叫“达克效应”, 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达尔文说:“无知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越是无知,人越容易陷入僵化思维的状态。习惯性反驳的人,会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庄子》有言:井蛙不可语于海者,夏虫不可语于冰者。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某个观点,与他人争论输赢,而是保持反省的能力,努力成长,力争上游。

弘一法师说:“思想不在一个高度,不必互相说服,只需用沉默互相尊重。”

三观不在一个层面,不必相互理解,只需用微笑相互包容。格局不同,无需争辩;认知不同,不必较劲。

君子和而不同,仁者向外兼容。

成熟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

知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争辩都没有意义。你没道理,你没资格争辩;你有道理,你没必要争辩。

老子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习惯性反驳,是人的本能,刻意克制,却是人的本事。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沉默寡言开始。不争对错,不责于人,不随意评价,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智者不争不怨

《道德经》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是一种保全自己的智慧,也是一种以守为攻的制胜之道。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逞口舌之快,也不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上消耗自己。静而不争,心平气和,朝着自己的目标从容前行。最高尚的品格像水一般,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道德经》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敛而不争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天地之大,唯我独尊。不如我意者,怨;不入我心者,怨;怨天怨地怨他人。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事事怨恨,岂不是苦海无涯?

与其怨声载道,不如反躬自省;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善者不辩不评

古语云:仁者不责,善者不评。真正的善良,是不轻易评价别人,毕竟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欠缺考虑,有时还会伤害他人。

管好自己的言行,修好自己的内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对他人妄下判断。评价容易,理解难,妄议非论如同利剑,彼此理解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道德经》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俗话说:未经他人事,莫论他人非。别人的经历我们无法知晓,别人的生活我们无法感同身受。

不论何时,不论与何人相处,都要懂得:伤人的话别说,冲动的事别做。轻则给人带来困扰,重则给人带来祸端。

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相处才会更加融洽;懂得换位思考,彼此才能感情长久。不随意评价他人,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是兼顾他人的善良,更是一场关于自我的修行。

人生在世,人无完人,各有各的光鲜,各有各的苦痛,多一份善意,就少一份伤害。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守住自己的欢喜就好,没必要惊扰他人的幸福。

生活各有不易,个人所求不同,各自立场不一,勿在别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强求别人。

仁者不责不忧

老子曰:“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遇事不苛责于人,不发难周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比起指责,更有力的是宽容。不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给对方改过自新的余地,才是仁者所为。

埋怨只会暴露自己的无能;百般责难,只会廉价自己的担当。

《增广贤文》云: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淮南子》曰: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胸襟开阔的人,时常宽恕别人;真正的仁者,总是看的长远。不指责别人的过错,才能看到事情本质,从而解决问题,避免灾祸。

世间之事,除了生死,皆无大事,与其指责,不如释然,方得彼此相安。真正有品德的人都懂得,待人处事当以宽容为上,原谅别人,就是成全自己。

遇事不责备是一种修养,做得好无往不利,做不好人人疏远,甚至自取其祸。

《增广贤文》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真正仁慈的人,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能够理解和体谅他人。

与他人共通共融,不争不责,才能把能量更好的传递给他人,才能够与万物和谐共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