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17日,教育部培训中心刘莉莉教授和邓睿博士搭建云端交流平台,李家成教授带领我们乡村班主任团队与贵州及四川的部分乡村中小学校长、班主任进行了交流学习。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班主任,有机会参与云端分享我感到特别幸福和自豪。
“当水流经管道的时候,管道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当生命之泉流经你的时候,你的思想是什么形状,生命就是什么形状。”当伙伴们在神采飞扬地讲述自己的心里路程;讲述实践中的累累硕果;讲述成长过程中的喜与乐时,我的脑海中就跳出了这句话。生命真的是个奇怪的东西,你的付出与收获,你的方向与速变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李教授在点评环节,谈到了三个关键词:“相信”“发现”“成就”。我将围绕前两个词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相信
我一直坚信对于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地区的孩子应该有另外一套更加贴合实际的、能够鼓励孩子全面成长的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爱的教育、知识的教育以及成长的教育。两日的云端交流活动,在三位伙伴的分享中,专家教授点评中,无不验证了这些。
刘海霞老师基于所带班级学生的特质,立足班级生活,通过重建班级岗位,重建班级活动,践行着“靠实践本身去改变人”,总结出了一套个性的实践探索行为路径,即:学习(通过听、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思考(与传统观念产生冲突,形成自我的新教育理念)——践行(探索新的实践路径)——反思(总结反思新的实践路径)——重建(探索更加有效的实践路径)——再践行(根据新的实践路径再行动)。
巩淑青老师所带班级学生群体比较特殊,所有学生均属于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学生流动性很大。她依托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了“家校社”资源的融通。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基于“人”,为了“人”,回归于“人”,突破于“人”,学生、家长都得到多元的发展。
刘茜老师着眼于学校、班级日常,在小问题中做大文章,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经历、体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其领导力。非常赞同刘老师提出的:“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先改变自己的认知。要相信自己,相信学生,相信家长!”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们自己都存在着无限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
也正如邓睿博士所说的那样:“在乡村教育、乡村班主任这样一个极其平凡,甚至很多老师想要去摆脱、逃离的这样一个岗位上,她们渴望做出改变,然后在尝试的过程中,让改变真正得以实现。”而这一切皆缘于“相信”,因为相信乡村教育也能如城市教育那般,走出自己的春天;相信乡村的孩子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相信乡村的教师同样能走上“高大”的舞台,我们需不断努力践行着。
二、发现
聆听三位同伴的分享,我发现教育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过程,而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不是开展了无数活动就可以完成的,这些活动之间需要有关系,从活动到整体,要从单个的“点”,连接成“面”,顶层设计学生活动,从而达到培养目标。刘茜老师分享的阅读项目发展历程,一个个子项目都是在活动过程中“生长”出来,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对应着解决当下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正是通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在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地种下了一颗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种子,这必将成为孩子们自觉成长的动力。
此外,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无论什么实践活动,活动目标的确立都要以生为本,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成长和培养上,活动的长程设计也应当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细观三位同伴的分享,他们所有的实践皆是从学生出发,又回归于学生。
在乡村教育的这篇广阔沃土上,我更发现自己是大有可为的。在准备这次分享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梳理跟孩子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发现在开展基于本土资源的劳动教育时,不仅成就了学生,还成就了自己,更是无形中凸显出了乡村教育的特色。乡村教育应该呈现什么样态?在我看来,属于乡村的教育,应该深深扎根与乡土之中,需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从而实现属于我们乡村孩子的文化自信。而我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耕耘着,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浓浓的“乡情”。
感谢刘莉莉教授和邓睿博士为我提供学习的平台!更感谢李教授对我的指导,感恩所有支持和鼓励我的伙伴们!前进的道路上有你们的指引和帮助,我不孤单,也必将会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