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些人很熟悉,有些人很陌生。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死于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要说这苏式啊,也算一个牛人,据说苏轼出生时。彭老山忽然变得荒脊起来,百花不放,草木枯萎,禽鸟野兽,远走高飞,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过了多年后人们才明白,原来在那年旷世奇才苏轼出生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彭老山的灵秀之气,独钟于他一人,因而出现了这一奇景,但也是传说,如果可以回去,我还真想看看我们旷世奇才苏东坡先生的出生呢。
仁宗皇帝曾对皇后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今天为子孙做了两大太平宰相’,何出此言?这两太平宰相又是谁呢?
这两个太平宰相就是苏轼与苏辙,原来苏式兄弟在嘉佑元年3月的一天离开了苏母,与父亲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金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
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苏轼是正值壮年,始终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一边赶路,一边抽时间浏览名胜,欣赏古迹。到了汴京,已经到了五月,苏轼和苏辙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复习。
八月,苏轼与苏辙首战告捷,双双获胜,但是按照宋朝的规定,考试之后还要殿试,所以兄弟两继续攻读。
当时文坛盛行内容空虚,娇揉造作,奇诡艰涩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发起诗文改新运动,与一批同志道合,才识远大的文人共同反对这种文坛积弊。
礼部考试那天,苏轼兄弟天不亮就起床,自备干粮,匆匆赶往考场。当时考试,纪律十分严明,考生进入考场,各自自闭关在斗室之内,不到考完不准出场。每间斗室,都配有皇宫侍卫严加看守。
按照宋代的发考试法规,为了防止徇私舞弊,试卷收齐之后,先由办事人员登记在册,重新抄一遍,在呈交给考试关评阅。从重抄后的试卷,既没有原作者笔记,也略去了姓名。详定官最先读到苏轼这篇文章大为激赏,立即呈荐给主考官,欧阳修读完又惊又喜,觉得这篇文章引古喻今,既阐发了儒家思想,又有自己的见解,语意敦厚,笔力稳健,质朴自然,颇具古文大家的风采。欧阳修本想评苏轼为第一,名列榜首,但又想想这样出色的文章,除了自己的弟子曾巩之外,天下恐怕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写出。如果把曾巩取第一,就有徇私舞弊之嫌,于是忍痛割爱,就让该文屈居第二。
这时苏是22岁,苏辙19岁,气宇轩昂,才华出重的苏氏兄弟,给仁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有了仁宗皇帝对皇后说的那句话。
苏轼的人生
苏东坡一身可谓身世坎坷,难入官人之流,几度升迁,几度贬谪,恍惚如梦,可就是这样的艰难路途也是那个拄着杖,穿着芒鞋的老叟,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浏览大好河山就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西湖就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赤壁就“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大风起兮,乱我衣裙,拂我发髻,也不能阻挡苏东坡,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报效家国,杀敌立功,渴望如公瑾羽扇纶巾,谈笑于千军万马之间。即使身在朝堂之外,遭奸人陷害,生活潦倒也是如此,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做人如苏东坡足矣。谈笑风生,潇洒豁达。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我眼中的苏轼是豪放的
相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苏轼是豪放的,就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擒苍”一样。他诗词虽豪放,命运却坎坷,但又是幸运的。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他即不得旧党眷顾,又不得新党接纳,只因他的咄咄逼人,口无遮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他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他虽一生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豪情满怀。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我眼中的苏轼是多情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己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语”里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一个懂得柔情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眼中的苏轼是放达的
他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唯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眼中的苏轼是爱民的。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他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我眼中的苏轼是千古一人,完美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