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盘成的龙,在灯光下闪着金光。
婺剧戏服|婺剧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有婺剧的历史就有婺剧“行头”(包括戏服、盔头、鞋帽、刀枪、道具)的历史。传统婺剧戏服品种繁多,色彩搭配鲜丽,用料、材质相当考究,做工十分精细,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传统婺剧戏服保留了浙中(金华衢州为核心)一带传统民间文化的特点,对于研究浙中尤其是金衢地区民众审美意识和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同时,它也是研究传统婺剧文化的珍贵资料,是研究婺文化的重要参考依据。
▷戏台上演出的悲欢离合,离不开他的飞针走线。
“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在这三尺戏台曾演出过多少的悲欢离合,道出多少的人生百态。从嬉笑怒骂的《僧尼会》到感天动地的《断桥》,婺剧在金华地区从来都不缺乏拥趸。优秀的剧本、优美的唱腔、悠扬的曲调、独特的舞台演出技法、表演形式和演出的“行头”(婺剧的戏服、盔头、鞋帽、刀枪、道具等)构成了婺剧独一无二的魅力。在这其中,演员演出的“行头”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让人直呼“漂亮”二字。
然而,你可曾想过,这华美绝伦的服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这服饰上的一针一线,又蕴含着怎样的坚持?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绣花的棚架上,棚架上平铺着一张婺剧服饰图谱,绣布上的戏服还未绣完。窗户边的墙上,挂着一件绣工精细但色彩以及暗淡了的旧戏服。龙袍虽被挂着,但龙头神态威武,龙嘴大张,龙鼻龙眼明显突出,五爪金龙闪闪发光,异常耀眼。
这就是婺剧戏服的非遗传承人徐裕国的家,也是他一直坚守技艺的地方。
▷《贵妃醉酒》的宫装连梅兰芳都称赞我们。
说起婺剧服饰,徐裕国不禁手舞足蹈起来,神态中满满的都是自豪。自从20岁与婺剧结缘,徐裕国一直把婺剧文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在他手上,有一套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婺剧戏服图谱资料,那是当年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下来的。
“我们婺剧四百年的历史,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在里面。在行业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宁可穿破不能穿错,破的这件衣服差一点没事的,该你穿的就你穿,不能乱套。现在呢我说一般在台上你去看,不是说婺剧戏服,就是戏服了,京剧也有越剧也有婺剧也有。”
▷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让他感慨万千。
“其实,婺剧的服饰真的很好,需要弘扬一下,把我们传统的四百年的老艺人,一部分一部分,一点一点传下来,这个是手工活。把这些元素和现代工艺,和现代时尚的东西结合起来肯定会产生经济效益。五代四百年下来,我们以前养了多少人啊!”
徐裕国想要开门收徒,然而,现实却狠狠给他泼了一大盆冷水,不能解决经济问题,这项技艺便无人问津。徐裕国也坦言道,现在这个经济效益很少,各方面做起来也很累,但就是一种情结,年轻时候的情结,让他们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
境遇变迁,岁月蹉跎。时光的流传淹没了许多,徐裕国依靠着他的填彩描金飞针走线,记录着沉淀的文脉和记忆中的裳鬓影。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就这样放任自流,那么,记忆中的霓裳鬓影,究竟还能走多久?